一房企“不務正業”,把精準扶貧當主業 碧桂園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
碧桂園將精準扶貧提升到主業的高度,以產業發展和就業培訓為主要措施,助力國家打好精準脫貧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索一條可造血、可復制、可持續的鄉村振興道路。
“八年前英德樹山村還是污水橫流,還是破舊的泥磚房,沒有自來水、沒有網絡,年輕人去外面打工了,孩子們都不愿意回來,剩下的都是老人在村里”。
2018年5月20日,在廣東順德碧桂園總部,英德市花塘(樹山)村黨支部書記羅世煌對著臺下近200名聽眾,講述起樹山村的往事。
2010年6月,響應廣東省委省政府號召,英德市樹山村成為碧桂園“綠色產業扶貧”的第一個項目點。碧桂園以苗木種植綠色產業為依托,配以住房改造、飲水、道路、電網、通信的“一帶五”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碧桂園進駐短短八個月時間,新房就交付使用,通水通電,通了水泥馬路……碧桂園不但出力還出錢,派員工住在村里,一住就是七八年。”如今,樹山村的產業已成規模發展,農戶戶均增收達7萬元。
樹山村的改變讓碧桂園集團創始人楊國強也很感動,“我們去幫助樹山村,結果完全不同。”2018年5月20日,碧桂園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行動啟動會在順德召開,歷經八年探索苗木綠色產業鄉村扶貧“造血式”模式后,碧桂園宣布將與全國8省份13個縣結對幫扶,并將精準扶貧提升到主業的高度。
樹山村舊貌
把精準扶貧當主業
5月20日,當地天氣晴朗,按廣東省扶貧辦主任梁健的話來說,這是個好日子,“我愛你(520),脫貧攻堅,為了這個美好的愿景,大家聚在一起”。
當天啟動會上,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負責人曲天軍、廣東省扶貧辦主任梁健、碧桂園集團創始人楊國強、碧桂園董事局副主席楊惠妍、碧桂園集團黨委書記莫斌及結對幫扶市、縣代表等兩百多位參與者,共同見證了碧桂園與13位結對幫扶市、縣代表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13個結對幫扶的市、縣是在國務院扶貧辦公室等政府機構的支持和指導下,從全國選取,分別是甘肅省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銅川市耀州區、西安市藍田縣,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邢臺市新河縣、承德市灤平縣、張家口市崇禮區,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此次精準扶貧,將惠及3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據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負責人曲天軍介紹,目前我國精準扶貧已經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我國的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到目前的3046萬,2/3的人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平均每年減少1370萬,創造了我國乃至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跡。
而碧桂園的此次參與,力度頗大,當天就扶貧工作做了三點承諾,首先要把扶貧工作當做主業來做,“地產是扶貧基石,扶貧優于地產”;第二,一定要真正走出一條可造血、可持續、可復制的扶貧與鄉村振興之路,并保證在2020年前,力爭2019年前實現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目標。
為此,碧桂園成立了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領導小組,由碧桂園集團黨委書記、總裁莫斌擔任組長,集團副總裁朱劍敏擔任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辦公室主任,當天發布會上,還舉辦了碧桂園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行動啟動會,由曲天軍、鄭劍、楊惠妍、莫斌為“碧桂園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辦公室”揭牌,楊惠妍、莫斌為碧桂園扶貧團隊授旗。
“造血式”扶貧的成果經驗
據羅世煌介紹,在樹山村,迄今還有兩名碧桂園工作人員長期駐村,在苗木種植方面給予村民支持。樹山村山多地少,上世紀70年代修水庫,部分土地被淹,進一步減少了耕種土地,村民主要經濟來源靠麻竹筍,采挖艱辛,運出去賣也困難。
8年前,碧桂園首次進入樹山村,和當地政府一起制定綠色發展的扶貧思路,對住房、道路、飲水、電網、通訊等進行改造。碧桂園首先蓋了面積110平方米“別墅”,每戶造價10萬元,政府配套1.5萬元,農民自籌3.5萬元,余下由碧桂園兜底,共建新房385戶,分三期改造。
幫扶過程中,碧桂園發現當地比較適合發展苗木產業,采用“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扶貧理念,支持村民種苗,167戶農民參與種植。據悉,碧桂園在樹山村前后共投入8000萬元資金,扶貧效果顯著。
這一成功經驗,后來又被碧桂園引入到更為廣大的貧困區域:廣東韶關營盤村番薯合作社、廣東潮州黃正村茶葉園、廣西田陽縣央律村桂花、紅繼木基地等等,覆蓋粵桂川三個省份。此次針對幫扶8省份13市縣精準扶貧,碧桂園將引入自己的成功經驗,在結對幫扶縣中挑選地理環境適合的地方,以產業扶貧與人才培訓為主要措施,突出苗木綠色產業扶貧的特色,打造集約化、規?;膶I苗圃農場,并為農戶提供資金支持、技術指導、苗木回收的全產業鏈條幫扶。
2018年5月8日,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注冊成立。針對13縣,碧桂園還將聯動現代農業公司,在現有規劃和發展基礎上,挖掘當地特色農產品,充分發揮幫扶縣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助力定點幫扶縣創建循環農業、智慧農業等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推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據楊國強介紹,碧桂園計劃將在全國開2萬家農產品商店,“賣健康沒污染的食品,與全國13縣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結合起來”。
造血式扶貧將窮困地區的產業放在首位,將有效并真正實現脫貧,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困難,如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有些貧困戶經營能力相對較弱,缺地、缺人等問題。在樹山村,385戶人家,只有167戶種了苗木,而苗木收益的確又比麻竹筍要高,如何平衡和分配,如何解決農民的實際困境,還需要深入鄉村,并且調動村民自身的積極性。
羅世煌對南方周末坦言,發展起鄉村產業,才是解決脫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雖然有大企業來幫扶,但他們不能支持一輩子”。扶貧8年來,羅世煌和樹山村村民也尋求和建立自身能力,這兩年,他們也在考慮開發鄉村旅游領域,進一步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我們的資源就是土地和山林,搞工業很難,要搞就搞農業產業,或者鄉村旅游”。
教育扶貧
距離“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還有兩年多的時間,扶貧也進入了攻堅戰階段。為此,曲天軍指出,“目前剩下的貧困人口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大部分是婦女、兒童和老人,老弱病殘的比重大,其中因病致貧的占42.6%,這就是重點,這也是難點,對脫貧攻堅的艱巨和復雜性,要有清醒的認識。”
而其中,教育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有效方法,徹底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因此,除了產業扶貧,碧桂園還將把教育也融入13市縣的扶貧工作中。
在扶貧策略上,碧桂園較早投身教育。2002年,楊國強創辦了全國唯一一所全免費、純慈善的高中——國華紀念中學,面向全國29個省份招收家境貧困、品學兼優的初中畢業生,每年招收約200名學生,為全國“最優秀、最貧困”的少年提供最好的高中教育。
2007年,在總參軍務部的支持下,楊國強創辦國良職業培訓學校,支持安徽省“雨露計劃”。這是一所為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吃苦耐勞的退役士兵設立的全免費學校,學校給結業學員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并優先推薦到碧桂園下屬公司就業。
2014年,楊國強又創辦了全國唯一一所全免費、純慈善大專院校——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目前共招收1420名貧困學子,已畢業290人,就業率達100%。截至2017年底,總計招收貧困生1382人,占學生總數的97.7%。
出生于農家的楊國強說自己十八歲之前沒穿過鞋,“是國家免了七塊錢學費并發了兩塊錢助學金,我才上完學。”他深知知識會改變命運,而“要徹底阻斷貧困現象的代際傳遞問題,產業扶貧和教育扶貧一個都不能少”。
經碧桂園定點幫扶,樹山村換新顏
2020年前完成目標
在當天的啟動會上,莫斌說,我們這次邀請這么多領導來碧桂園,也是希望讓大家了解碧桂園,“我們是真扶貧,真正做好這項偉大的事業”。
這場簽約儀式也讓曲天軍感到很欣慰,“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人間有大愛的企業家胸懷,更讓我們看到了以社會責任為基石,以黨建扶貧為引領,以產業和培訓為兩翼,并輔以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的模式投身脫貧攻堅偉業的生動案例。”
曲天軍也向碧桂園的扶貧提出了一些期望和建議。建議碧桂園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努力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根據自身的特點,探索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典型和模式,以點帶面,進行全國推廣,做好示范引領的工作,引導和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源加入到脫貧攻堅隊伍中。
楊國強在啟動會上表示,自己這幾年來一直在思考中國農村的未來,也希望能夠參與改變。在當天發布會上,楊國強在發言的最后講起了一件往事,16年前,有一天他跟女兒楊惠妍打了一個很長的電話,對女兒說,現在我們生活好了,我們要不要捐一半的錢來建一所學校,幫助全國有需要的人。過了兩個月,當時在美國讀書的楊惠妍打電話回來追著楊國強問,錢捐了沒有,女兒當時對他說,“我們生活好了,我們應該做這個事。”就這樣,他們創辦了國華紀念中學。
“現在做這個,也是我們應該做的。”楊國強最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