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生物制藥獨角獸熱土
“我們才剛要第二輪融資,也沒公布結果,怎么就是獨角獸了呢?”
責任編輯:何海寧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24日《南方周末》)
2018年5月9日,基石藥業宣布完成2.6億美元B輪融資,成為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藥領域B輪單筆最大融資,這被視為癌癥免疫療法進入爆發期的風向標。
據美國制藥協會統計,2017年全球正在開展臨床研究的腫瘤免疫藥物達到248個,這些藥物及其聯用的臨床研究超過千項。中國本土藥企是否已準備好?
第一次聽到“獨角獸”時,基石藥業CEO江寧軍一臉疑惑地問,“什么是獨角獸公司?”當時,一個行業會議邀請他參加并代表獨角獸企業發言。
有人從網絡上搜索出一個答案回他:投資界對于10億美元以上估值,并且創辦時間相對較短的公司的稱謂。
“我們才剛要第二輪融資,也沒公布結果,怎么就是獨角獸了呢?”他自言自語。
2018年5月9日,基石藥業宣布完成2.6億美元(約16.5億人民幣)B輪融資——成為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藥領域B輪單筆最大融資。
資料顯示,這是一家創立于2016年的生物創新藥研發公司,專注于腫瘤免疫藥物的開發和聯合治療,同時擁有十余個在研產品,有4款已先后在海內外啟動臨床試驗。
“這在全球都很罕見。”不少行業人士判斷。
當天,江寧軍的手機被道賀信息塞滿了。第一波是約訪的醫藥記者們,無論是否打過交道,這些最早得知消息的媒體人都希望從大佬嘴里撬出點東西;很快,行內好友、大公司高管也緊隨其后;其間,從未接觸過的各大投資機構的投資人亦紛紛發來想要進一步合作的信號……這讓一向保持低調的江寧軍有些意外。
這家創新藥企業“向上沖”的勢頭很早就被業內關注到了。一年多前,基石藥業A輪融資1.5億美元,居中國第一、全球第二,成立短短兩年,就已累計融資4.1億美元(約26.3億人民幣)。
有人說,生物醫藥界的投資真瘋狂,也有人說中國生物醫藥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5月15日,融資消息宣布一周后,基石藥業召開了公司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媒體見面會,公司高管及骨干悉數出席。
當天,上海氣溫攀升至35度,江寧軍感受到的則是另一種炙熱。一位財經記者在見面會現場迫切想知道目前估值,第三次追問時,他回答:“抱歉,我們目前沒有對外公布。”
“那現在可以說是獨角獸公司了嗎?”
“我想應該可以這么說了吧。”
開主動型投資先河
準備B輪融資的消息不脛而走后,幾十家頂級投資機構拋來了橄欖枝。于是,本應由創業者向投資人“講故事”的慣例,反倒變成了他們在大大小小的投資人中抉擇。
“很順利,兩個月就完成了。”江寧軍說,進度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在業內,基石藥業的出現被認為是開了國內“主動型投資”的先河。與一般風險投資不同,這類投資人通常對技術有深刻的理解,并在公司創立之初扮演著更加主動的角色,包括物色CEO,并承諾對企業長期資金投入等。相反,“被動型投資&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