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家公益咖啡館關閉魚和熊掌該如何先后得?
無法實現自我造血的公益組織,僅憑情懷和理想,無法永續運營。
責任編輯:呂宗恕
2018年5月20日,運營了五年之久的鴻芷咖啡館因資金難題而閉館。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2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國內首家公益咖啡館關閉 公益組織不能總是自說自話》)
“咖啡+公益”的經營模式決定了鴻芷很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無法實現自我造血的公益組織,僅憑情懷和理想,無法永續運營。
2018年5月20日,全國第一家公益空間——北京鴻芷咖啡館(以下簡稱“鴻芷”)正式閉店。
作為一家運營了五年之久的鴻芷跟“一手做公益,一手抓市場”的其他社會企業一樣,始終沒有實現自我造血。即便有數次外來輸血,它最終不得不關停歇業。
2018年3月1日,鴻芷文化微信公眾號推出了一篇題為《咖啡館閉館倒計時81天,感謝一直有你!》的文章,隨即引爆公益圈。
圍繞鴻芷關閉是否意味著失敗,公益圈內人士反應不盡相同。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表示,創新永遠與失敗相連,有失敗說明是在創新的道路上行走。而銀杏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林紅則認為鴻芷關閉不是判斷成敗的標準,“鴻芷文化要做的事情是傳播公益文化??Х瑞^作為一個活動基地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早在5年前,鴻芷創始人霍偉亞就意識到一個問題:公益離公眾太遠了。深耕環保公益領域多年的他發現,環保公益組織的經驗與行動文化局限在公益圈內,但與此同時,公眾環境意識在不斷增強,兩者之間缺乏連接機會與場所。“依托公共空間,打造公眾與公益交流的平臺,傳播公益文化”是霍偉亞創立鴻芷空間的初衷。
無法持續的公益空間
2013年3月,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的資助下,鴻芷以咖啡館為載體誕生在北京朝陽門附近的一座商住兩用樓里。由于公寓樓封閉,空間小,不便舉辦公益活動。2014年6月,鴻芷遷址朝陽門銀河SOHO,更名為“鴻芷咖啡館”。
為了實現長期經營,遷址后的鴻芷開始進行商業化運作,試圖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除了賣咖啡,鴻芷還舉辦包括環保、教育、殘障、扶貧等公益活動收取相關費用以創造營收。2016年8月,鴻芷啟動“鴻選益品”主題網店,線上售賣涵蓋圖書、食糧、文創、學習等一百多款有公益故事的周邊產品。
與商業咖啡館不同,鴻芷秉持公益精神,選用經過公平貿易認證的咖啡豆,烘焙商把咖啡收入的10%捐贈給珍·古道爾研究會。對比其他商業空間,鴻芷為公益行業提供價格更為低廉,甚至免費的活動場地。
鴻芷聯合創始人張小柔告訴南方周末,鴻芷每年支出約120萬元,房租、人工費用占比近八成。5年來,鴻芷收入主要來自公益基金資助和商業營收。
根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