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并”“寄宿”與“小而美” 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出路在哪里?
鄉村每天都在消亡,但讓鄉村塌陷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教育從鄉村撤走。
責任編輯:戴志勇
地處深山的浙江永嘉縣表山小學,始建于1897年,學校占地面積5215平方米,教學硬件設施一應俱全。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加之人口遷移,學校學生和老師的人數逐年減少。2015年9月,學校僅有兩位老師和三名學生。圖為孩子們在進行跳繩測試。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24日《南方周末》)
鄉村每天都在消亡,但讓鄉村塌陷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教育從鄉村撤走。
既強調要加強小規模學校建設,又強調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就存在一個問題,當落實到某個鄉或村時,可能面臨很麻煩的選擇,“村民會希望孩子就近上學,政府則傾向于建比較大規模的寄宿制學校,方便管理”。
由于鄉村學生大量減少,很多中國鄉村學校變為空校。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村小規模學校有10.7萬所,其中小學2.7萬所,教學點8萬個,占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總數的44.4%,在校生數量為384.7萬人。農村小學寄宿生有934.6萬人。關于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出路,大致有兩種思路。一是撤點并校,“優化布局”或同時輔以寄宿制建設;一是增加政府、社會等各種資源投入,向“小而美”的方向辦學,保障兒童就近入學的權利。從“村村有學校”到“撤點并校”再到辦好“小班小校”,兜底教育公平,保障兒童上學權利,是目前的政策大方向。
繼2012年9月6日發布《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之后,2018年5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為建設鄉村小規模學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學和教學點)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原則上小學1—3年級學生不寄宿,就近走讀上學,路途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4—6年級學生以走讀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適當寄宿”等,以便到2020年,能為鄉村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使教育質量明顯提升,基本實現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5月21日,為了更好探討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北京舉辦了“鄉村教育未來怎么辦?”研討會,來自科研、公益、基層教育行政部門等不同領域的鄉村教育關注者,圍繞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建設問題展開了討論。
問題:鄉村學生的平等受教育權
同“城市化就是消滅農村嗎?”的追問一樣發人深省,“鄉村教育就是應該比城市教育落后嗎?”
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儲朝暉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用教育城市化比例高于人口的城市化比例20%這一數據,呈現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現在接近20%是絕對不正常的”,很多人為了選擇學校而到城市,就說明受教育權利的差距太大了。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鄭新蓉也有這樣的感受,1978年參加高考的她,發現當時很多優秀的學生都是在農村讀的書,但現在,連農村老師自己都不讓孩子在身邊讀書了。
國家行政學院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教授提醒道,現實是鄉村每天都在消亡,但讓鄉村塌陷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教育從鄉村撤走。
在鄉村與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