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歷史的眼光看國學

繼上世紀八十年代傳統文化熱之后,近年又掀起了國學熱。

責任編輯:劉小磊

清代私塾。(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24日《南方周末》)

今天提倡國學的人,看到胡適、梁啟超、黃侃的書目,大概是會感到自己眼界的狹隘的。從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的治學范圍和方法,可以看出,在八九十年前的前輩學者眼中,國學已經是大國學,是大歷史,是以研究這種大歷史、大國學如何形成、怎么變化為職志的。

繼上世紀八十年代傳統文化熱之后,近年又掀起了國學熱。各校紛紛成立國學院,教育界和學術界也有不少人呼吁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立國學學科,本科招生。還有不少人將提倡國學與文化自信聯系到了一起。但什么是國學?能不能成為一門學科?提倡國學是否能夠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呢?

本文擬談一些粗淺的看法,拋磚引玉,請大家指正。

何謂“國學”?

什么是“國學”?國學之“國”指的是什么呢?只是指漢語作載體的文化嗎?《隋書·經籍志一》:“魏氏遷洛,未達華語,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譯孝經之旨,教于國人,謂之國語孝經。”國語,指的是鮮卑語。無獨有偶,滿族入關,也將滿語稱為國語??梢?,“國”是一個相對概念。今天的中國,雖

以漢語言文化為主體,但也包括了多民族的多種語言和文化。用“國學”只指稱漢語言文化,顯然是不妥當的。如果包括了蒙語、滿語、藏語、維語等等為載體的文化,那么“國學”這個大“集合”里的內容,究竟是什么呢?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它是一個有機的體系嗎?會不會成為一個撇開自然科學之外的一個集合體呢?受外來影響而成為我們文化一部分的那些內容,我們該怎么看呢?照此邏輯,那是不是各國都有自己的“國學”,如(英)國學、(德)國學、(美)國學、(意大利)國學?(俄)國學呢?從知識體系上說,我們該怎么建立人類的知識之樹呢?

這些問題,當然不是我這篇小文所能解決的。我只是想說明,所謂“國學”,實際是一個通俗的稱謂,并不是一個精確的學術性的名詞。1922年,北京大學國學門辦了一個學術季刊,即以“國學”為名,一直到1952年院系調整方才撤銷。胡適《〈國學季刊〉發刊宣言》對“國學”下了一個定義:

“國學”在我們的心眼里,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國學”……“國故”包含“國粹”;但它又包含“國渣”。我們若不了解“國渣”,如何懂得“國粹”?所以我們現在要擴充國學的領域,包括上下三四千年的過去文化,打破一切的門戶成見:拿歷史的眼光來整統一切,認清了“國故學”的使命是整理中國一切文化歷史,便可以把一切狹陋的門戶之見都掃空了。

他雖然意在批評門戶之見、強調“擴大研究范圍”,但將“國學”視作涵蓋了中國一切傳統的文化的定義和眼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