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第二屆戲精文物大會在盧浮宮,你敢來嗎?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藝術和商業是分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東漢擊鼓說唱俑。
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之所以成爆款,在于它讓傳統的文物“活”起來,具有新的生命力。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藝術和商業是分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盧浮宮的“文物戲精”是如何走向大眾的。
最近,一個運用網絡語言、嘻哈說唱等形式的“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H5,在朋友圈刷屏。
在文物戲精大會中,“凸目、高鼻、寬嘴、大耳”的青銅面具,充當漢代說唱歌手,“當當當”地唱Rap;大禾人面紋方鼎,跳著歡樂的舞蹈;群眾演員之憤怒的小鳥,是山西博物館的商代鸮卣,網友戲稱:“誰還不是個小可愛,咋滴”;“超級報幕員”是廣東博物館的北宋木雕羅漢,被稱為“淡定大神”,琳瑯滿目的文物輪番登場,精彩極了。
網友調侃,“戲精文物的戲真的很足,太過癮了!”“成為了戲精的文物,蘊含了我國豐厚的歷史文化,期待這種形式的再次出現。”
現在,不妨放開腦洞,假設在全球范圍內召開“第二屆文物戲精大會”,除了咱大中國以外,哪里召開最合適?
盧浮宮也有“文物戲精”
我想,很多人的首選是法國的盧浮宮,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在生活中只要談到盧浮宮,我們就能夠娓娓道來“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蒙娜麗莎”、“斷臂維納斯”、“勝利女神像”等,盡管它們在距離上離得很遠,但我們從小就知曉它們的故事,心理距離近乎于零。
藝術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視覺上的審美享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滿足。盧浮宮最著名的文物之一,當屬“蒙娜麗莎”。如果“蒙娜麗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