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十本書,改變了我的教育觀
教育面向人。人性多復雜,教育就多復雜。有時了解教育,不能只看教育書。功夫在詩外,得看雜些。
責任編輯:劉小磊
方柏林,美國阿比林大學課程設計師,書評人,教育專欄作家,著有《帕慕克們怎樣讀書》《過剩時代的學習》《知識不是力量》《星條旗下的茶葉蛋》等。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31日《南方周末》)
教育面向人。人性多復雜,教育就多復雜。有時了解教育,不能只看教育書。功夫在詩外,得看雜些。
十幾年來,我生活過美國的四個州,做過三份工作,辦公室卻都在高校圖書館。這讓我近水樓臺先得月,有幸接觸一些有趣有料的新書。這些書對于我對教育的了解產生了深刻影響。每看一本書等于上了一門課。一輩子下來,成終身學生了。
為什么教育這么復雜?
教育面向人。人性多復雜,教育就多復雜。有時了解教育,不能只看教育書。功夫在詩外,得看雜些?!豆终Q行為學》是一本行為心理學著作,給人獨特眼光去看日常生活中的選擇。擁有了某件物品的人會對它產生感情關聯,這造就了擁有的成本。銷售舊貨的人,賣的是燈罩也好,沙發也好,或因愛人相送,感情寄托其中,故過高要價,但在買方眼中沙發就是沙發,燈罩就是燈罩。在教育領域,它能幫我們認知教育決策中一些看似荒謬然而深究人性又能理解的決定。譬如教育也有擁有成本:有人使用了一項技術后,養成了習慣,就對其產生情感牽掛。新產品出現后,仍對已淘汰了的技術情有獨鐘,過去的成功成了未來的絆腳石。
教育和人有關,人千變萬化,不有所洞察說不上因材施教。加德納的《智能的結構》讓人意識到,普遍性的“智商”即便存在,也不重要。人可能在數字、語言、音樂、運動、博物等方面的稟賦有差異、有多寡。不同稟賦的人合在一起發揮各自的力量,互為肢體,既是人類共同體的理想,也是團隊協作之現實。本來多重智能說可助人揚長避短,解除焦慮。但加德納說,他的多重智能說到了其他文化中也會“水土不服”:家長原來只有一重焦慮,就是孩子笨不笨,現在成了八重焦慮。臺灣一商家說喝他們的牛奶可增強“八種智能”。
人的性格也是多元的,都能影響教育成效。過去人們對于性格類型厚此薄彼。孩子內向一點,家長就擔心日后會不會失敗、自殺、或是“沉默中爆發”,成為人民公敵。外向被視為常態,內向被視為潛在的變態。于是大家非要像把左撇子扭轉成右撇子那樣,不把內向轉化成外向不罷休。這么做造成了很多別扭和痛苦?!栋察o:內向性格的競爭力》讓人看到內向性格有內在的優勢,家長和教育界應順勢利導,在育人時化安靜為力量。此書對于內向的去妖魔化功不可沒。
教育到底是什么?
說到教育,人們往往想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局限性已人所共知。反撥之中,也有人過度強調家庭影響。提出“巨嬰”說的心理咨詢師、暢銷書作家武志紅,對“原生家庭”和“有毒父母”津津樂道,把家庭影響無限擴大。人的家庭固然可以對人產生影響,然而生活實踐也讓我們看到,同胞兄弟姐妹人生境界有云泥之別者,豈是少數?人的發展本為先天和后天的結合,不能活在弗洛伊德的陰影下,把童年的經歷視作終身不可逆的影響,這完全忽略了人的能動性,忽略了人和外在環境多層次的互動?!度祟惏l展的生態》就是這種家庭決定論的解藥。此書讓人看到人的發展環境,包括家庭和學校,也包括外圍的社區、媒體、時代背景等。不同的環境,如同同心圓一樣,從一個人的周圍散開。發展環境多層次,人在發展中就有了諸多選擇,比如可以通過選擇自己接觸的媒體,改變影響自己的源頭。
教育與成長,不限于學校的圍墻、家庭的四壁。今天的家長,不讓他們割肉掏錢,參加機構舉辦的培訓,就感覺不到孩子學到了什么東西。人生最好的東西往往是免費的,這包括別處的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或是近處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