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默認為招聘紅線? 誰制造了年齡歧視
時間的極權主義滲入系統后,個人幾乎沒有招架之力。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王冰雅
翻翻網上的招聘,很多寫著性別不限、專業不限,卻注明了“35歲以下”“40歲以下”。有記者調查發現,超過80%的招聘啟事,將求職者的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3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是誰制造了年齡歧視?》)
45已經被內化為絕大部分單位招聘的年齡紅線,而且幾乎沒有受到任何質疑。
在集體主義行為取向的系統里,個人的工作價值是“螺絲釘”式的存在,個人的價值被單一化和固定化了,而個人在面對系統時更難以討價還價。時間的極權主義滲入系統后,個人幾乎沒有招架之力。
近日,讀到一篇某著名媒體人的轉型自述“人生五十,從頭開始”,作者認真分析了“社會環境/系統”如何對待“大齡”的職業轉型者。她發現,歐美與香港和內地一樣存在求職者的年齡歧視問題。這種歧視風潮赤裸裸地出現在高校招生/招聘、企業和地方政府的明文規定或潛規則當中。男女都不能幸免。如作者所言,年齡歧視不僅不符合實踐上的邏輯,也涉嫌違反教育法和就業促進法。
作者清楚知道,自己沒有在求學和求職過程中遭遇歧視,在統計學上“屬于一個例外”?;趯ψ陨砩鐣恢玫那逍颜J知,她強調:“不能因為自己是例外,而看不見自己其實甚至是系統性問題存在的受益者……”“身為例外,應該自覺應有的責任,和其他人攜手,讓未來更多像自己一樣性別和年齡的人,可以擁有和自己一樣自如的選擇機會”。
時間的極權:社會加速理論
我認為有必要將討論往前推進一步,比年齡歧視本身更可怕的是,為什么整個社會環境都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