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道峰:我希望給公益人長個翅膀
這一項目強化的不僅僅是語言,更多是入選者的視野,而打開視野,最終幫助我們認識到公益是什么,怎么做公益。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張問之 陳楚紅
參加首期國際語言強化項目的學員來自各個國家。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31日《南方周末》)
通過學習語言和國際化發展,讓公益人走出自己的語境和相對狹窄的文化圈子,從新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在信息充分通達的狀態下反省自己的工作,理解別人做的事情,看到世界的真相,找到公益的核心。
在中國公益界,有一些人一直在積極推動行業發展,曾任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會長的何道峰正是其中一位積極的實踐者。
何道峰曾歷經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滄海桑田,當過官,下過海。1999年,他以志愿者身份出任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對中國扶貧基金會進行了“去行政化改革”,用市場化手段將其改造成為一家獨立自主的現代公益組織,讓“開放”“競爭”“效率”成為公益行業的發展基因,成為中國公益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近年來,退居二線的何道峰決定從項目執行者轉變為公益捐贈者,積極推動公益組織國際化探索,發起并捐助了多個公益項目,其中包括設立道峰獎學金,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和國際公益學院,發起國際語言強化項目(Intensive English Program,EMP-IEP),入選者將前往美國喬治城大學進行為期一個學期(16周)的專業英語強化培訓,旨在提高其語言基礎能力,滿足機構國際合作發展需求。
何道峰認為,這一項目強化的不僅僅是語言,更多是入選者的視野,而打開視野,最終幫助我們認識到公益是什么,怎么做公益。
提升英語能力,也是拓展視野
南方周末:2017年起,你發起并捐助支持“國際領導力—語言強化項目”,設立了道峰獎學金,這個項目時長16周,在美國進行專業英語強化培訓,你為什么會在公益領域設立一個單純學英語的獎學金?
何道峰:首先需求確實存在。在推動公益組織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英語講得很好的人,在公益領域沒有足夠的工作經驗,而經驗比較豐富、能力強的公益人,英語又開不了口。當然,這跟中國人的英語教育有關,聽說能力差,這個問題需要被解決。第二,英語不僅僅是語言問題,也會促進你對公益的理解,在公益領域,中國有很多需要學習的東西。如果因為語言的限制,無法接觸更多外界的信息,無法進行國際化對話,你也很難設計出好的項目,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南方周末:就是專注打破語言的限制?
何道峰:對。我就是希望給一些公益人長個翅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