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黃埔軍?!?中國公益慈善界的學歷教育試驗
校社合作的多元化辦學模式能否帶來不同?公益慈善領域的學歷教育探索又遇到哪些挑戰?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張問之 陳楚紅
?編者按
人才不足是中國公益領域一直存在并始終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之一。如何突破管理人才短缺瓶頸?怎樣才能培養有專業素養的公益人才,目前各方都在努力。本期關注致力于公益學歷教育的嶺南公益慈善學院和提升公益人英語能力的EMP-IEP項目背后資助人何道峰,希冀從這兩個維度來觀察助力公益人才素養的實踐。
2018年4月1日嶺南公益慈善學院在廣州成立,首任院長王文在成立儀式上致辭。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31日《南方周末》)
人才培養目標確立為“懂理論+重實務”。學院要培養的是公益慈善界實用型的中堅力量,他們擁有對現代公益慈善的常識倫理,同時具備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勝任實戰工作。
廣東省首家全日制公益慈善學院——嶺南公益慈善學院2018年4月1日正式成立,但作為院長的王文卻顯得不那么自信。
王文是80后,現任靈山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在公益行業里應屬年輕一代的基金會秘書長。他從沒辦過學,自稱是在沒有經驗也不擅長的領域班門弄斧,實屬必要才做此事。他說,當下最大的挑戰便是“未知”。
近年來,隨著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該領域人才短缺問題逐步顯露(詳見2018年3月29日南方周末刊發的《“公益職業經理人”來了》一文)。公益行業人才需要培養,學歷教育當屬其中之重,自2010年以來,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等學校在大專、本科、碩士以及博士各個層次嘗試辦學,紛紛開啟自己的公益慈善“黃埔一期”,但需求仍遠遠大于供給。
校社合作的多元化辦學模式能否帶來不同?公益慈善領域的學歷教育探索又遇到哪些挑戰?
到底培養什么樣的人?
“不是公益界的大咖、不是一個機構的CEO”,王文與合作者反復討論、推敲,三年學成后,他們培養的這批孩子該長什么樣子?
嶺南公益慈善學院并非只有一家辦學主體,而是聯合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開展“校社合作”模式,依托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辦學優勢設立的二級學院。倡議發起方包括靈山慈善基金會、廣州嶺南教育集團、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人人公益等多家機構。
他們聚在一起思考:這個行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現有的人才培訓狀況又如何?
王文所在的公益機構遇到了人才困境。他發現,現有的人才往往基于個人的特殊經歷,從商業、政府部門等其他領域轉入公益行業。英雄式人物情懷重,職業化水平較低。
此外,許多從業者缺少對公益慈善的基本認知,也很難跟上行業發展,還需普及半天比如互聯網籌款規則、公益產品概念。
“很多公益組織以為抓一個小編在那兒就是公益傳播”,人人公益創始人何雪峰補充道,進入互聯網公益時代,公益機構對既有的籌款平臺有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