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險改革的窘境與希望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成本比較高,行業整體的賠付率雖然比別人低10%左右,但是我們的成本率可比別人高至少10%。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王國軍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31日《南方周末》)
“哈定悲劇”也被稱作公共資源悲劇,是指在多個利益主體的博弈中,每個博弈方都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為目的,最終損害了大家的公有利益,也損害了自己的利益。這個道理證明如果一種資源沒有排他性的所有權,就會導致對這種資源的過度使用,反而造成資源的浪費。
中國的車險市場目前正面臨這一窘境。與美國相比,中國的成本比較高,行業整體的賠付率雖然比別人低10%左右,但是我們的成本率可比別人高至少10%。聲譽作為保險業最重要的公共資源,在中國保險市場上已經遭到破壞,本質上就是因為所有公司都想做大規模,但是在客戶有限的情況下只能通過不斷推高成本來獲客,這樣不僅用戶得不到滿意的服務,保險公司的利潤也得不到保證,類似“哈定悲劇”仍在國內車險市場中上演。
在目前的行業制度下,行業群體顯示出一種“非理性”的狀態。保險公司在車險業務上都很難掙錢,但還是得硬著頭皮做,為什么呢?道理很簡單,因為大家都在搶,即便一開始大家掙錢了,競爭加劇,最后傭金就變得很高,明的暗的都有,最后的結果是成本太高大家都不掙錢。但是要不要接著做?還是要做,因為在目前以“保費論英雄”的行業風氣下,你不做保費規模就下去了,原本理性的個體行為,在這種情境下演變的集體行為往往卻是非理性的。
中國車險改革的成功可能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價位競爭,拼費用;另一個是拼技術。然而,行業利潤一壓再壓、費用不斷攀升在目前依然無解,技術則可能是車險改革的唯一辦法。
車險的科技化,目前最簡單的就是UBI(基于駕駛行為的保險),是指依據駕車人的實際行駛情況來確定相應的費率。比如說車主用車的時候付保險費,長時間不用車就不付費。比如根據汽車的使用狀況來調整費率,駕駛員駕駛技術好,車險費用付的就少,駕駛技術差付的多。再比如老開快車、開猛車,付的要多,這一切都是根據車主的用車量、駕駛習慣、風險狀態來定價。這些操作目前的技術水平已經能夠實現了。
保險公司與汽車生產廠家合作,汽車主機廠可以通過裝載OBD(On-Board Diagnostic,車載診斷系統)等先裝硬件系統、根據技術的更新加載后裝硬件系統并與智能手機聯網,直接獲取車主的駕駛風險信息,保險公司將其用于保費計算。比如承保車輛的駕駛員某一天穿高跟鞋開車,那么保險公司通過剎車系統采集的數據,就可以發現其剎車速度比平時要慢0.09秒,那下個月其保險費率就會增長1%,并及時通知被保險人。保險公司根據每輛車的駕駛情況、用車情況來確定其相應的費率。保險公司以電話卡或油卡給投保人的變相優惠就顯得毫無意義,因為在車險交易中,消費者要的就是公正公平,而不僅僅是“羊毛出在羊上”的那點暗折??梢韵胂?,通過這樣的技術手段,如果今后酒駕、毒駕,超速駕駛、闖紅燈,這些都完全被保險公司實時記錄在案,這樣車險費率的計算就會更為精確,目前拼費率、拼折扣的競爭模式將被徹底拋棄,保險公司拼的將是科技化和精準化。
現在一些產險公司的理賠中心,完全可以做到智能定損,用戶只需要將事故照片上傳車險公司,所有數據信息都會統一上傳到保險公司后援中心的集中理賠部門,有專家會對所有的疑難雜癥進行診斷,就可以確定損失情況,賠付金額直接就打到銀行卡里,片刻之間結束理賠。如果是像原來一樣,一些人會選擇在車撞了之后到4S店把車再撞一次,撞得更厲害,那理賠金額更高,車主就會和4S店合謀欺騙保險公司。而今天通過技術手段,類似道德風險完全可以被避免。
打破車險改革“一放就亂,一抓就死”的魔咒唯一的希望就在于科技化,在“全行業虧損”的窘局形成之前,真正放開保險公司奔向科技化車險的手腳,是車險改革成功的唯一出路,如果連類似于“停駛付費”這樣簡單的創新都要被禁止的話,現代科技所可能提供的完美解決方案將被拋棄,車險全行業一張保單一個費率的時代恐怕又將為期不遠了。
(本版圖片來源:本報資料室)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