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自主招生 更公平還是另一種不公平?

15年來,高校自主招生試點范圍不斷擴大,檢驗這項改革成果的標準,無疑是自主招生是否選拔出了更優秀的人才。

責任編輯:吳筱羽 實習生 張初曈

清華大學體育館內,體育期末考試(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3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82萬高考生自招“走鋼絲” 自主招生試點15年,更公平還是另一種不公平?》)

一項研究發現,家庭條件好、所在地區教育資源發達的學生更易獲得青睞。而在欠發達地區,能通過這條路獲得名校通行證的人則少之又少。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里,人們拼競賽獎牌,父母陪同參加培訓班,授課老師自稱來自北京四中,培訓機構提供從選擇學校到幫寫自薦信等一條龍服務。

15年來,高校自主招生試點范圍不斷擴大,檢驗這項改革成果的標準,無疑是自主招生是否選拔出了更優秀的人才。

電腦屏幕閃爍,林琳急促地點擊鼠標,輸入自己的身份證號碼,18個數字,小心翼翼地核對了一次,兩次,三次,才點下“查詢”鍵。

“優秀。”頁面彈出兩個字,林琳尖叫了起來。

林琳是北京市一所重點中學的高三學生,這天是5月21日,北大公布2018年博雅計劃初審結果的日子。兩個月前,成績一直在年級名列前茅的她,決定同時參加清華大學自主招生“領軍計劃”和北京大學自主招生“博雅計劃”(簡稱“領軍博雅”)。

北大“博雅”的初審評價一共有四個等級:優秀、良好、通過和不通過。這意味著林琳在高考前給自己上北大“加保險”跨出了第一步。

在全國,像林琳這樣報考自主招生的高三學生,2018年有82萬名,相較于2017年的60萬人又增長了近37%。

15年前,首批22所入選國家“211工程”的重點高校啟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各自拿出5%的招生名額進行自主招生。通過自主招生考試之后,可以得到相應的高考降分政策,少則10到20分,多則能降一本線錄取。

此后,試點院校范圍不斷擴大,到2018年3月教育部公布擁有自主招生權的高校名單,已有90所。

高校自主招生試點15年,是否選拔出了更加優秀的人才?試點范圍不斷擴大,從最初的精英化到普及化,又是否可能進一步由試點導向最終的高考招生改革?

報名時間逐年推遲且壓縮

從高二的暑假開始,高中班主任就提醒林琳留意自招考試機會。但今年看到各所高校公布招生簡章時,已經是3月20日之后,不少高中老師反映,自招考試報名時間逐年推遲且壓縮。“不提前了解,會措手不及。”

林琳能分到所在高中的“領軍博雅”名額,是因為第一次模擬考成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