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吃出一個全球最大國

小龍蝦的火爆,不僅與互聯網文化相關,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有政府引導扶持,以及蝦稻共生模式在長江中下游區域的快速擴張。

責任編輯:吳金勇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盱眙縣街頭,隨處可見小龍蝦雕塑。(南方周末記者 李在磊/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7日《南方周末》)

小龍蝦的火爆,不僅與互聯網文化相關,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有政府引導扶持,以及蝦稻共生模式在長江中下游區域的快速擴張。

“中國是水產養殖的天堂。”2018年5月底,臺灣教授陳瑤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如今中國內地紅火的小龍蝦產業,讓他非常感慨。

早年,陳瑤湖就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攻讀海洋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80年,他在美國漁業期刊發表了“蝦稻共生”的學術論文??上?,學成回國,知識卻無用武之地。彼時中國還沒有專門的小龍蝦養殖。這成了他一生的遺憾。

38年后,已經退休的陳瑤湖,再次來到中國大陸。當年,他的論文所論證的事實,在如今的江蘇、湖北、安徽等地區大放異彩。

《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小龍蝦報告》”)顯示,2007年至2016年,全國小龍蝦養殖產量由26.55萬噸增加至85.23萬噸。當前,中國養殖面積超過900萬畝,乃全球最大出產國。

在政府的引導下,小龍蝦從一個“外來物種”,演變成了一種“網紅美食”,一種產值逾1500億的產業。它的商業進化之路是如何完成的?

生于稻田火于網絡

《小龍蝦報告》透露,中國小龍蝦產業化始于1990年代,“捕撈+餐飲”為最早的商業模式。

於氏龍蝦創始人於孝成,生于“龍蝦之都”盱眙,擁有八十余家加盟商,二十年前,嘗試給菜單添加龍蝦,要從集貿市場拿貨。村頭亂竄的魚蝦,被農民捉來散賣,品質參差不齊。“都是野生的,殼上很多泥。”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龍蝦節是龍蝦產業起飛的起點。於孝成回憶,2000年起,政府開始舉辦“小龍蝦節”,同時出臺產業政策。這時品質統一的貨源多起來,集中來自水域飼養;2010年之后,移動社交、外賣平臺興起,小龍蝦成為網紅,需求大爆發,蝦價飛漲。

小龍蝦發展很快,水域面積有限,供不上貨,蝦價漲得很厲害。當地政府開始想辦法增加產能,于是當年陳瑤湖所倡導的“蝦稻共生”的模式在盱眙開啟。

2014年,盱眙縣政府牽頭,全縣推廣“蝦稻共生”模式。當年,蝦稻共生綜合種養面積0.6萬畝,2015年上升到2萬畝。至2017年2月份,全縣已發展到13.5萬畝。

“可以說,沒有龍蝦節,就沒有這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