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學近年來最大的謎團” 美國經濟在復蘇,生育率卻再創新低
數據顯示,美國2017年的一般生育率為60.2,創下三十年來新低。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17年6月27日,美國華盛頓國會大廈外,民眾扮成美劇《使女的故事》中的女仆,抗議新醫保法案削減計劃生育資金。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7日《南方周末》)
數據顯示,美國2017年的一般生育率為60.2,創下三十年來新低。
鮮為人知的是,全世界上只有四個國家的政府不保證女性享有法定帶薪產假,而美國是其中一個。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宏觀人口學研究也表明,低生育率與高GDP的正相關性主要存在于男女平等指數不高的發達國家中。在澳洲、挪威、冰島、愛爾蘭、盧森堡等國,生育率在近年來有顯著的上升。
就像金球獎美劇《使女的故事》從“人口危機”開始,美國人最近發現,他們的新生兒可能有點不夠用了。
2017年12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保羅·萊恩呼吁美國人多生小孩:“我們的退休人口將增長90%,但工作人口只會增加19%。我們該怎么辦?我們得變得更聰明、更有效率,需要更高新的科技——但我們還是需要更多的人口。”萊恩表示,他已養育了三個小孩,“盡了自己的一份力”。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近日的數據顯示,美國2017年的一般生育率為60.2,創下三十年來新低。這意味著,在2017年,每一千名15-44歲的美國女性中只有60.2名新生兒。事實上,美國的生育率自2009年后就開始持續下跌了,只在2014年有略微回升,而2017年的生育率下跌最為迅猛:2017年,在美國境內共有358萬嬰兒出生,與2016年相比少了7.7萬。
總和生育率(每個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是衡量國家發展的重要指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推算,一個國家的總和生育率要達到2.1才能保證總人口不增不減,完成穩定的人口更新。
美國曾經是少數幾個不存在人口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問題的發達國家。但現在,美國不得不加入日本、德國、韓國、意大利等國的行列,開始探討老齡化社會即將到來的可能性了。美國和其他西方諸國的案例表明,現代工業國家刺激生育的關鍵,是改善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結構,而非像《使女的故事》里那樣,回到傳統的父權制度。
明顯低于國際人口替換水準
美國并非第一次面臨生育率下跌的問題。在1933年的大蕭條中,美國的一般生育率跌至76.15,和大蕭條前相比下降了1/5。但后來,隨著羅斯福新政和“二戰”期間的“戰爭繁榮”,生育率逐漸恢復到了大蕭條前的水平,并在1943年達到了94.3的峰值。同樣的情況發生于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當時的生育率下跌到了64.99,但在1975年經濟復蘇后有所回升。過去的人口數據表明,美國的生育率和經濟景氣呈正相關關系。
這一次與往常不同:美國早已走出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陰影,但生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