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同仁堂私有化之謎
天津同仁堂歷經了8次股權轉讓。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轉讓過程中,國有股東全部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張彥森家族和天津另一家大型民營藥企天士力控股集團旗下的產業基金。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天津同仁堂與宏仁堂的總部在一起,均位于天津西青經濟開發區賽達八支路1號,隔壁是狗不理。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7日《南方周末》)
2002年,利用國企改制的機會,張彥森家族逐步拿下天津同仁堂的控股權,又將天津市另外兩家老字號——宏仁堂與狗不理(834100.OC),悉數收入囊中。
天津同仁堂歷經了8次股權轉讓。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轉讓過程中,國有股東全部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張彥森家族和天津另一家大型民營藥企天士力控股集團旗下的產業基金。
2018年4月20日,中華老字號天津同仁堂(834915.OC)在證監會官網上掛出了招股書,欲沖擊A股,募集資金7.04億元。
如果不是這次IPO,很少有人分得清天津同仁堂與北京同仁堂(600085.SH)。同為老字號,兩家企業在歷史上淵源頗深,甚至還因“同仁堂”三個字打過官司。
不同的是,北京同仁堂的大股東是北京市國資委,而天津同仁堂則歸張彥森家族所有。
2002年,利用國企改制的機會,張彥森家族逐步拿下天津同仁堂的控股權,又將天津市另外兩家老字號——宏仁堂與狗不理(834100.OC),悉數收入囊中。
現年59歲的張彥森經歷頗為傳奇。11歲起,他就在天津市雜技團擔任雜技演員,主演“扛竿”,大約演了二十年,下海經商。其后,他成了天津三家老字號的擁有者。
當年,這些天津老字號們的私有化就曾引起輿論熱議。時至今日,仍疑云未散。
老字號由來
“北京同仁堂和天津同仁堂,有什么關系?”
據《人民政協報》報道,2017年1月舉辦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以“提升中華老字號品牌質量”為題,現場參會的,既有北京同仁堂董事長梅群,也有天津同仁堂董事長張彥森。與會人士對兩家老字號的關系頗感興趣,他倆簡單介紹了歷史淵源,稱兩家老字號同根同祖于樂家老鋪,解放后徹底分開,改革開放后的發展更是有了不同路徑。
從2017年財報來看,天津同仁堂的營業收入6.23億,只有北京同仁堂的4.7%。
更詳細的資料記錄在一本名為《話說天津同仁堂》的書中,天津同仁堂后人張肇彤是該書顧問。書中記載,天津同仁堂的創始人名叫張益堂,祖籍安徽壽州,出生于郎中世家,于清道光十五年仲夏,進京做藥材生意。
張益堂生意越做越大,恰逢樂家老鋪(北京同仁堂)經營不善,當家樂平泉不得不對外招股。張益堂入股樂家老鋪后,開始統領經營、分管制藥。
又過了許多年,張益堂從北京同仁堂贖股,打算去更為開放的天津另立門戶。樂平泉念在往日情誼,同意張益堂使用京都同仁堂的字號,在天津迅速打開局面。此后,天津同仁堂既自己制藥,也代銷北京同仁堂的成藥。
但張益堂過世后,兩家人還是因同仁堂這個名號打起了官司。光緒三十三年,天津審判廳判決,北京同仁堂不得在天津使用同仁堂字號,天津同仁堂不得去外地使用同仁堂字號。
后來日軍侵華,天津同仁堂迫于經營壓力,也吸收了外姓股東,成為股份制企業。
據張肇彤回憶,到了1956年,天津同仁堂走上公私合營之路,按照國家對民族工商業的贖買政策,張家每季度或者半年可領取股息,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張家與天津同仁堂的緣分才算告一段落。
此后,天津同仁堂更名“天津市第四中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