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保險,打開最后一扇窗
政策裹挾、圈地思維、拉郎配式的合作,充斥著外資保險進入中國的30年。此次股權比例調整之后,他們的中國故事會不會更動聽?
責任編輯:吳金勇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時至今日,友邦仍是中國唯一一家外商獨資的壽險公司,保費規模排名外資壽險第三。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7日《南方周末》)
政策裹挾、圈地思維、拉郎配式的合作,充斥著外資保險進入中國的30年。此次股權比例調整之后,他們的中國故事會不會更動聽?
1%的背后,是保險行業等待了三十多年的全面開放。
近日,銀保監會發布新版《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征求意見,將外資在合資壽險企業中的持股比例上限由過去的50%調整至51%,3年后不再設限。
中國保險市場開放經歷了三個階段:1980年,監管重啟設立外資保險公司代表處,保險對外開放進入醞釀期。1992年,央行頒布《上海外資機構暫行管理辦法》,以友邦保險在上海設立分公司為標志,保險開放進入了實行階段。2001年12月,歷經15年的艱苦談判的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根據入世承諾,中國將于未來三年逐步取消對外資保險的限制。
在中國金融行業的開放過程中,保險行業邁出的步子最大,無論是改革開放、加入WTO,抑或外交談判、對外協商,都可以見到保險的身影。然而就像一把“雙刃劍”,與政策的高度捆綁讓外資保險得以順利進入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卻又不得不讓外資險企承受遠超經營范疇的考驗。
一方面出于金融安全、保護本土企業的考慮,中國監管部門在市場準入方面仍對內、外險企實施不同的準入門檻。即便給予同等待遇,外資在業務申請、區域擴張、進入投資等領域仍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對股權結構的嚴格控制以及經營理念差異,不少合資險企的中外股東方常年沖突不斷,致使企業經營堪憂、內耗嚴重。
龐大的中國市場一度是外資眼中的香餑餑,然而發展時至今日,外資壽險和外資財險的市場份額僅分別為6.97%和1.96%。外資眼中的“中國故事”破滅了嗎?
市場給出了新的回答:4月27日,上海保監局對韋萊保險經紀公司變更經營范圍申請進行了審核批準。5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批復同意工銀安盛人壽公司發起籌建工銀安盛資產管理公司。5月4日,李澤楷旗下富衛人壽向銀保監會提交了籌建申請。5月9日,已然在華參股數家險企的德國安聯保險集團決定在上海獨資設立安聯(中國)保險集團公司。
敲開“紅色”大門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外交破冰,一個美國人嗅出了商機。他帶了一張保險合同飛往中國,與當時國內唯一的一家保險公司人保談起了生意。彼時冷戰尚未結束,而這個極具冒險家精神的美國人正是前美國國際集團(AIG)掌門人莫利斯·格林伯格。
AIG曾是全球最大的保險企業,而格林伯格正是其締造者。來往中美之間,格林伯格獲得了中國人的信任,1980年他聯手人保成立了改革開放后第一家合資保險公司——中美保險。盡管此后業界有爭論,中美保險和友邦保險(同樣歸屬AIG旗下)究竟誰才是第一家中外合資險企,但毋庸置疑格林伯格是第一個叩響中國&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