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地挖掘新生力量 湖南弘慧十年鄉村育人之路
眼前這些少年來自鄉村,和當年的張帆一樣成績優秀、家境貧困,但時代帶來了改變,這些孩子多數不愛運動,喜歡玩手機。
責任編輯:呂宗恕
在沅陵縣涼水井鎮中學,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工作人員跟受助學生座談。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7日《南方周末》)
十年來,弘慧在湖南各縣城推行的教育探索,是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教育發展的樣本——在學生、老師、校長以及教育主管部門之間建立一套完整的陪伴服務體系,引入更多社會資源,賦能本地公益組織,進而持續改善鄉村教育“貧瘠”的土壤。
“你們會游泳嗎?”
“有幾個人會爬樹?”
2018年5月13日一大早,在湖南省沅陵縣涼水井鎮中學,作為德潤弘慧獎學金的獲得者,11名學生和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張帆、執行理事黃飛燕以及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教授傅丹靈在一間多功能會議室見面。副校長胡生剛拿出了一張成績單,上面有這11名學生的考試成績。
沅陵是張帆的故鄉。近三十年前,他作為沅陵縣歷史上第一位考入清華大學的農民子弟,在當地家喻戶曉。2008年,他和幾名商業伙伴共同發起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弘慧”),旨在陪伴學生、老師和校長,力圖“讓鄉村孩子享有更好的教育”。十年間,這個低調的基金會已經和136所學校開展長期項目合作,覆蓋湖南省幾十個貧困鄉縣。
這次見面目的是探訪受助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況。交流中,張帆沒有提學習成績,而是突然問了上面這兩個問題。讓他沒想到的是,11名同學只有1人會游泳,會爬樹的多了幾個。“我們小時候個個都會游泳爬樹。”
眼前這些少年來自鄉村,和當年的張帆一樣成績優秀、家境貧困,但時代帶來了改變,這些孩子多數不愛運動,喜歡玩手機。不少來訪者擔心,如此下來,這些少年在目前應試教育中喪失連接鄉土的機會,從而失去鄉村文化自身的特色。
這樣的擔憂,在不久前的第六屆鄉村好校長論壇上被多次提及。該論壇由湖南省教育基金會、弘慧共同主辦,近600名來自湖南等地不同縣鄉的鄉村校長和政府領導、教育專家、公益人,就鄉村教育如何發展、什么是鄉村學生需要的教育以及如何面對中國高考改革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而討論之熱烈,也折射出了目前中國鄉村教育的發展困境以及急需改變的現實。
借力發展鄉村教育
作為中部勞務輸出大省,湖南有超過70萬的留守兒童,其中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占多數。沅陵和周邊縣城也不例外。據胡生剛介紹,涼水井中學有不少學生是爺爺奶奶帶大的,他們在學校周邊租房子或住校,家庭教育相對缺失,而學校也存在師資力量薄弱、老師流動性大等問題。
在張帆看來,鄉村教育更嚴峻的現實來自僵化的教育觀念。2014年起,弘慧開始在湖南不同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