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學當以選拔、培養精英為目標
北京大學、蘇州大學等高校,1960年代初期和1980年代中后期,大一新生中“農村戶口”的比例曾兩度達到峰值,1990年代中期后逐步下降。
責任編輯:陳斌
精英大學以選拔、培養精英為目標,這確實可能強化社會的等級。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7日《南方周末》)
北京大學、蘇州大學等高校,1960年代初期和1980年代中后期,大一新生中“農村戶口”的比例曾兩度達到峰值,1990年代中期后逐步下降。
很多人都相信,高考是當代中國最公平的事情之一。但確實也有大量的案例和數據表明,高考未必如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公平。比如:家庭文化資本的差距,從幼兒園開始就有所體現,不少學生“輸在了起跑線上”,在高考時缺乏競爭力;精英大學獲得一定的自主招生權,使得“裸考”上好大學的機會下降,等等。
這些不那么公平的現象,確實是存在的。機會公平不等于結果公平,但機會公平對一個良序社會的運轉也是至關重要的。
還是以科舉來類比。在傳統中國,科舉所能涵蓋的人口比例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