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后,回看臺灣921救災重建
9·21震后,有沒有對公共建筑質量的質疑?是否涉及訴訟?對臺灣年當局財政撥付和民間捐款的使用,如何監督?
責任編輯:吳傳震
9·21震后,有沒有對公共建筑質量的質疑?是否涉及訴訟?對臺灣年當局財政撥付和民間捐款的使用,如何監督?
發生在1999年的臺灣九二一大地震,里氏規模7.3級,波及五縣市,造成2347人死亡,其災后重建工作延續至今。近十年來,九二一大地震是臺灣公共記憶中的噩夢,也是臺灣備受矚目的重大社會議題之一。
近日,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基金會的執行長,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教授謝志誠。
南方周末:9·21地震發生當時,臺灣作出哪些應對措施?
謝志誠:9月21日當天“行政院”宣布了15項救災援助及善后措施,包括死亡者每位發放救助及慰問金50萬元、以及受災戶原有房屋擔保借款部分本金延展5年等。第二天(9月22日),“央行”宣布提撥郵政儲金轉存款1,000億元,供銀行辦理災區民眾購屋、住宅重建或修繕貸款。9月23日,第一批慰問金及救災款項50億元撥付至地方。“行政院”征調學校、體育館、軍營,供災民臨時安置,并緊急采購帳篷。
9月25日,當局發布緊急命令,宣布了救災應急措施,包括在800億限額內發行公債或借款等。
南方周末:9·21地震發生后,臺灣當局開展救災重建工作的依據是什么?法律層面怎樣應對?
謝志誠:與臺灣最接近、法令制度相仿、又有震災重建經驗者,就是日本。臺灣在9·21后所擬定的因應措施與重建政策,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參考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經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依據“阪神.淡路大地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