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門應做“監工”“幫工”,不做“長工”
如何整合權屬、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重點和難題。2018年第九屆中國綠色傳媒研究獎學金班將話題聚焦于此,邀請行業權威,為全國環保一線媒體記者、政府部門和環保組織宣教人員梳理自然資源管理的待解難題。南方周末記者根據現場講授內容進行整理,以饗讀者。
責任編輯:汪韜 實習生 歐思綺
于會文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14日《南方周末》)
2018年迎來了最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在生態環保領域,新組建了自然資源部與生態環境部。
“山水林田湖草”一體的自然資源管理是一盤全國大棋,囊括了來自多個部門的規劃和確權等職能。在自然資源利用上,急需劃定嚴格的自然保護與開發紅線,守住生態保護的底線。
如何整合權屬、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重點和難題。2018年第九屆中國綠色傳媒研究獎學金班將話題聚焦于此,邀請行業權威,為全國環保一線媒體記者、政府部門和環保組織宣教人員梳理自然資源管理的待解難題。南方周末記者根據現場講授內容進行整理,以饗讀者。
過去幾年,綠色政績逐漸成為官員考核的重要指標,“生態環境為經濟發展讓路”的固有觀念得到改變。環保部門在其中應該充當怎樣的角色?解決保護與發展的難題時需要撬動哪些杠桿?四川省環保廳講述了治理大氣污染、水污染和生態紅線劃定的經驗。
余會文:四川盆地治氣,“五個干”打組合拳
四川是經濟、人口、工業、農業大省,河流數量全國第一,生物多樣性是全國第二,自然保護區是全國第三,人口是全國第四,國土面積全國第五,經濟總量全國第六,但是要依人均在全國都是后十名,經濟發展跟生態環境保護矛盾比較突出。
就四川而言,所有環境問題中,人民群眾最關心關注的是空氣質量。成都平原把靜風、雨小、濕度大等不利條件都占齊了,大氣治理在全國來看都是一道難題。我們反復研判,探索符合成都平原實際的大氣治理的途徑。
成都平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