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管理、社區參與:自然保護地該如何破題
近兩年,從綠盾行動、祁連山案通報到國家公園試點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問題備受矚目。土地權屬復雜、資金投入不足掣肘著保護地的發展。推進精細化管理存在哪些難題?生態發展理念如何與市場資源接軌?
責任編輯:汪韜 實習生 歐思綺
劉方正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14日《南方周末》)
2018年迎來了最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在生態環保領域,新組建了自然資源部與生態環境部。
“山水林田湖草”一體的自然資源管理是一盤全國大棋,囊括了來自多個部門的規劃和確權等職能。在自然資源利用上,急需劃定嚴格的自然保護與開發紅線,守住生態保護的底線。
如何整合權屬、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重點和難題。2018年第九屆中國綠色傳媒研究獎學金班將話題聚焦于此,邀請行業權威,為全國環保一線媒體記者、政府部門和環保組織宣教人員梳理自然資源管理的待解難題。南方周末記者根據現場講授內容進行整理,以饗讀者。
近兩年,從綠盾行動、祁連山案通報到國家公園試點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問題備受矚目。土地權屬復雜、資金投入不足掣肘著保護地的發展。推進精細化管理存在哪些難題?生態發展理念如何與市場資源接軌?
劉方正:范圍邊界與土地權屬不清
自然保護地的概念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1994年提出,按照保護的主要管理目標分為嚴格自然保護區、原野保護地等6類,而我們國家的自然保護地包括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試點)、風景名勝區等12類。中國的自然保護區,類似于IUCN自然保護地的嚴格自然保護區,即主要用來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