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幸存者偏差”看素質教育之爭
“應試教育”的提法,最大的問題在于將檢驗能力的考試簡單粗暴地當成對考試能力的檢驗,并暗示考試檢驗不出的“素質”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責任編輯:陳斌
經過重新上色的二戰老照片,一架波音B-17F-5-BO轟炸機機尾嚴重受損,機身因沖擊力過幾乎被切成切成兩半。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14日《南方周末》)
“應試教育”的提法,最大的問題在于將檢驗能力的考試簡單粗暴地當成對考試能力的檢驗,并暗示考試檢驗不出的“素質”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剛剛過去的2018年高考中,語文全國II卷的作文題引發了最多的熱議。題目說“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后幸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發現中彈最多的是機翼、機尾等處。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如發動機、駕駛座艙等,因為這些部位被擊中的戰機,往往都難以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了沃德的正確性。題目要求按照這段材料來寫作文。
這道題目的新穎之處——也是令很多考生崩潰的難點——在于突破了中學生作文的種種套路,直面一個隱匿而重要的思維陷阱&m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