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火車上
搖搖晃晃的車廂裹挾著南腔北調,載著千差萬別的人生,即將駛入下一個未知。
責任編輯:吳悠
(資料圖/圖)
是夜,人們給那聲驕傲得發尖的汽笛聲吵醒,看見窗外一片漸亮的朦朧,接著又聽得車廂里伸著懶腰似的窸窸窣窣,是到站了。不知是碾過了幾個落日,遠方終于成了眼前,成了下一幕的開場。
火車,是故事的終點,也將是故事的起點。在鋼軌綿延的前方是什么呢,或點點如豆燈火般的燦爛、或杳杳似山中秋的靜默,不得而知。
聽第一聲隆隆汽笛
雖不知其所駛,但火車的由來是眾所周知的。十九世紀初,英國一個蒸汽機修檢工史蒂芬孫想到,如果能夠發明在軌道上載重運行的蒸汽機,這將遠比傳統的固定蒸汽機靈活得多。于是他開始深入學習制造火車的技術,從第一個火車頭“布魯徹號”開始,史蒂芬孫反復測試,在火車的閥門、連桿、軌道等方面不斷加以改進,最終以“火箭號”告訴了世人,“鐵路時代”已經來臨。
但同時代的清朝卻將西方傳來的火車斥為“淫巧之物”。自1875年被迫接受英國在上海鋪設吳淞鐵路后,光緒五年即1879年,清政府允許開平礦務局出資修建唐胥鐵路,用以運煤。但像李鴻章這樣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派終究是少數,面對清政府的這一決議,朝堂嘩然。不少滿腹孔孟之道的官員視火車為邪物,認為鐵道的修建定會破壞風水。雙方爭執不下,開平礦務局只得在1880年開鑿了一條35公里的“煤河”來暫緩煤炭外運之急。但由于胥各莊凸起的地勢給河道的挖掘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李鴻章不得已再次上報要求修建鐵路。為了避免頑固派的反對,李鴻章在上奏時特別申明此鐵路只以騾馬為牽引動力,這才有了唐胥鐵路這條龍脈之源。
(資料圖/圖)
“中華鐵路,師夷之技,源唐胥始,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