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博士后 中科院院士曾益新談博士后制度改革

美國在生物化學領域,80%的博士拿到學位后繼續從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我國在讀博士生為165600人,從事博士后研究人數僅為博士生的7.4%。

責任編輯:朱又可 朱力遠 實習生 陳倩兒

1983年3月和1984年5月李政道博士兩次給鄧小平寫信,建議在中國實行博士后制度,以吸引留學人才回國。1985年7月國務院正式發文批準實施博士后制度。

此后23年間,中國先后招收了四萬多名博士后,這些頂尖人才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做出了貢獻。但隨著中國科技體制的進步,現行的博士后管理模式暴露出的種種弊端,已到了需要徹底改革的時刻。

從2006年起,中國科學院就立項研究博士后管理制度改革,北京大學童坦君、方精云和中山大學曾益新等三位院士承擔了此課題。經過兩年多的研究,三位院士向中科院提交了研究報告。

南方周末記者就此專訪了調研報告主要起草人曾益新院士。

南方周末:我國博士后制度與歐美等國有何區別?

曾益新:歐美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博士后制度大體差不多,以美國的博士后隊伍最為龐大、制度最為完善、創新能力最強,它并非產生于本土,而是借鑒了英國研究員制度和德國無薪俸講師制度。但是它很快融入美國教育制度和社會文化,并徹底改變了大學的職能與角色。

美國無論科學家還是政治家都意識到博士后隊伍是國家的一筆重要財富,保留住最強的博士后隊伍能進一步推動國家的科學發展,保持其在國際上的科技領先地位。

美國每個大學平均擁有272位國際博士后,主要來自亞洲、俄羅斯和西歐。亞洲國家又以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為多。這些博士后,為美國科研做出了巨大貢獻,已經成為科研的主力軍。

中國1985年雖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