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膽量去捅破這層窗戶紙”胡福明:喊出時代先聲的書生

40年前,中國做出了決定自身命運的關鍵抉擇。

責任編輯:呂明合

明知道抽煙有損健康,胡福明依然控制不住吸煙的習慣,“不是不怕死,是怕不能思考”。(南方周末記者 譚暢/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21日《南方周末》)

? 編者按

40年前,中國做出了決定自身命運的關鍵抉擇。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萬物生長,云霧漸開。激蕩前行的中國,在一次次裂變中獲得新生。

從今天開始,《南方周末》推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報道《惟新》,我們將用還原歷史的方式,從經濟、社會、文化、教育、法治等方面,制作不同的專題報道,用細節展示推進改革開放的必然性,用40年中國社會巨變的事實來解釋改革開放的必要性。

歷史可以重讀,但不能重來。過去40年有成功,也有挫折,我們力求通過文字來客觀呈現,并以此來證明改革開放的不可動搖。也只有明晰40年的艱難歷程,我們才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地認清前進的方向,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一個人去世了,其他人說,他的話句句是真理,他是天才,他的所有決定永遠都是正確的。我反對這種觀點,這是迷信嘛!”

當時,我國正處在兩條道路、兩種命運斗爭的十字路口,面臨向何處去的問題。

他不是預言家,他沒有試圖預測這個時代的答案。胡福明只是覺得,寫文章的人既要順應時代,也要有率先搖旗吶喊的膽量。

八十高齡的胡福明坐在自家客廳里,滿頭白發,一根接一根地抽著香煙。

身體并不健朗的他,現在依然每天要抽兩盒。明知道抽煙有損健康,他依然控制不住,“不是不怕死,是怕不能思考”。

四十年前,這位昔日的南京大學哲學系老師、中共黨員寫的那篇理論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早已家喻戶曉。胡福明的老朋友,中共中央黨校前副校長龔育之評價說,這應該寫進黨史。

中國人含蓄,身為作者,他的名字一直隱而不顯。但在西方漢學家編著的《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胡福明的大名早已廣為流傳。

2018年1月16日,他在家中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談起四十年前的舊事,胡福明語速極慢,字斟句酌。聽到南方周末記者的提問,老人微微愣了一下。

“如果面對現在的孩子們,他們不熟悉中國改革開放前夜的時代背景,也看不懂晦澀的理論語言,要怎么向他們解釋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寫了什么?這篇文章為什么重要?”

胡福明皺起眉,似乎有些不悅:“(孩子們)應該讀一點歷史嘛。”停頓幾秒,吸完一口煙,他決定認真回答這個問題:

“當時,一個人去世了,其他人說,他的話句句是真理,他是天才,他的所有決定永遠都是正確的。我反對這種觀點,這是迷信嘛!我說,馬克思主義是這么認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不否認真理的存在,也不是說那個偉人的決策都錯誤。只是說,是不是正確,我們要再研究,要通過實踐檢驗來得出結論。”

仿佛時光倒流四十年,他又回到了1978年5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本報特約評論員”的名義在《光明日報》上發表,如一聲春雷;合作書寫這篇政治宣言、在思想界掀起這場真理標準大討論的胡福明,本是一介書生。

改革開放四十不惑,當年的書生入仕又致仕,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用面對孩子的語言,解釋完這篇影響了歷史進程也改變了個人命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