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無聲處” 改革涌動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改變中國的36天
有兩個《于無聲處》:一個是屬于上海工人文化宮業余話劇隊自己的話劇,另一個是走上中央工作會議的《于無聲處》。
責任編輯:吳筱羽
40年前,話劇《于無聲處》劇照。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21日《南方周末》)
這是一次非公開的演出,宗福先早早被告知,“不公開,不接見,不上臺,不見報”。
回憶往事時,宗福先反復強調,他認為有兩個《于無聲處》。一個是屬于上海工人文化宮業余話劇隊自己的話劇,另一個是走上中央工作會議的《于無聲處》。
歷時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實際上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預備。會議閉幕僅3天后,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同一地點召開,正式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大幕。
1978年底,一部名叫《于無聲處》的話劇火遍整個上海灘。
這部由上海工人文化宮業余話劇隊自行排演的四幕劇,原本只在文化宮四百人的小劇場小范圍公演。由于其故事題材是當時敏感的“四五天安門事件”(下稱“四五運動”),經過群眾自發的口耳相傳,驚動了時任中國社科院院長胡喬木。
隨后,《于無聲處》劇組受邀到北京公演。1978年11月16日,劇組在北京首演,《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新華社電訊稿《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這被認為是官方宣布為四五運動平反。
當時的劇組人員并不知道,他們到北京前,陳云在11月12日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建議為四五運動平反時提到了《于無聲處》。
劇組在北京演出期間,中央工作會議正在召開。盡管一個多月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被認為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程,但事實上,三中全會的主要議題已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經過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因此,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開、歷時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實際上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預備。
這部由工人業余創作的戲劇,就這樣既偶然也必然地進入中國改革的宏大敘事中。
走向京西賓館
那是宗福先一生中的高光時刻。
1978年11月19日,《于無聲處》劇組被邀請到距中南海不遠的京西賓館,為在這里開中央工作會議的與會人員表演。作為《于無聲處》的編劇,宗福先獲準坐在靠近中央領導的觀眾席上。
“當時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工作會議實際上為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充分準備。”宗福先說。
這是一次非公開的演出,宗福先早早被告知,“不公開,不接見,不上臺,不見報”。
盡管只是一介工人,宗福先還是敏銳地意識到,坐在會場中間的兩百多號人,幾乎是當時能決定整個中國命運的人。
他的直覺是對的。此次會議,五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到會。通知的參會名單上共有219人,其中六成以上是十一屆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除了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