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國寶文物中國巡展接力辛酸背后時間之燼,始終不曾返鄉:中東文物的全球流亡

這些古老文物所象征的燦爛往昔,與文物所在國在現實世界中的尷尬處境構成了過于突出的反差。

責任編輯:吳筱羽

敘利亞大馬士革薩拉丁墓入口處殘留的柱廊。(李亞楠/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21日《南方周末》)

這些古老文物所象征的燦爛往昔,與文物所在國在現實世界中的尷尬處境構成了過于突出的反差。使其在和平年代往往淪為政治強人的炫耀物,在動蕩時期則被當作牟利工具隨意盜竊和轉手。

“我十分希望能努力創設一項機制,將阿富汗的重要文物合法地帶到海外、進行巡回展出。”這是井上隆史策劃231件阿富汗國寶級文物進行海外巡展的初衷。但一切并不容易。

“你們來得正是時候。除去歐洲專家和安保人員以外,員工在下午很少到崗,”2016年一個初秋的中午,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邁赫迪·阿里·拉希姆在他的辦公室對筆者伸出手來,“他們需要第二份工作來養活一家老小。況且這里的供電每天都要中斷幾次,而我們負擔不起長時間使用自備發電機的燃料成本。”

單從這座占地面積超過4.5萬平方米的巨大建筑的外觀,很難窺見其中的窘迫曲折之處。像底格里斯河東岸許多薩達姆時代殘留的公共建筑一樣,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擁有仿照伊什塔爾城門外觀建造、兩側栽種著棕櫚樹的高大正門,新添置的安檢儀器和重新布置的展廳給人的第一印象不亞于許多富裕國家的類似場所。它們都是“沙漠女王”格特魯德·貝爾的遺產:1926年,貝爾出于“將兩河流域文物永遠保存在當地人民手中”的善意,創建了巴格達文物博物館,并親手將第一批發掘自巴比倫遺址的石像和石刻置入館中。歷經九十多年變遷,最初的獨棟小樓被擁有兩層展廳、巨大地庫和全副武裝警衛的氣派建筑群所取代,館藏文物數量突破了18萬件。右側裙樓內的銘牌還標注著先驅者的名字:“貝爾樓”。

但這也是貝爾女士在巴格達留下的唯一有形印記。她曾衷心致力的其他一切:消解伊拉克各宗派和族群間的仇恨,建立有威信的民選政府,普及高等教育……最終都遭遇了令人難堪的失敗,并且反過來還威脅到了她艱難保存下來的那些文物的命運。在21世紀初的全球藝術品黑市上,正是來自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也門等動蕩地區的流失文物構成了地下交易的主體。“社交網絡和電子商務的流行降低了售賣非法文物的門檻?,F在每天有超過10萬件文物掛在亞馬遜、eBay這類主流電商的網站上,其中80%來源不明,”牛津大學瀕危文物高級研究員尼爾·布羅迪在郵件中告訴筆者,“換句話說,要么是仿冒品,要么是來自非法盜取或走私。但這又是一個千萬美元級的大市場;從監守自盜的伊拉克官員到‘伊斯蘭國’恐怖分子,有太多買家在詢價,抱有投機心理的私人收藏者則不惜助紂為虐。”

自2016年起,筆者與攝影師李亞楠、張雷多次結伴前往中東,在伊拉克、敘利亞等地親眼目睹了考古遺址與珍貴文物迭遭破壞、流失的境況。2017年,當231件阿富汗珍貴文物開啟在中國的巡回展覽之后,筆者又從巡展策劃人、日本東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