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善意,才能避免“命運性的沖突” 日本文人游記中的近現代中國

“闊別卅余載,握手不勝情。相看容貌改,不覺歲時更?!?/blockquote>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日本文人在游記中記述了民國時期的市井生活。芥川龍之介在周游紫禁城、云岡石窟、廬山和黃鶴樓等名勝之外,于上海觀看了名角蓋叫天的京劇演出,詳細描繪了他眼中的中國戲劇及戲園。中國的見聞則令村松梢風感覺“來到了夢寐向往的原鄉之國”。(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21日《南方周末》)

1956年,歐陽予倩率中國京劇代表團訪問日本,谷崎潤一郎聞訊趕來旅店,一敘舊情。歐陽予倩寫下一首長詩贈予對方,谷崎潤一郎將其裝裱后掛在客廳。長詩開始幾句為:“闊別卅余載,握手不勝情。相看容貌改,不覺歲時更。”

1921年,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開始了中國之旅,學習的第一句中文是“不要”。一見黃包車夫,他立即連呼“不要不要”。“這是自我口中發出的值得紀念的第一句中國話。”他在隨筆《上海游記》中寫道。

彼時,芥川龍之介已經以《羅生門》《鼻子》等作品聞名于日本。除了難纏的黃包車夫,荒廢的樓宇、骯臟的貨攤、隨地小便的行人,都使他對杜甫、岳飛、王陽明等偉大人物的期待落了空。“當代的中國,并非詩文中所描繪的中國。”他失望地寫道。

“不肯好好說話,說話拐彎抹角,渾身是刺的感覺,這跟他的身體健康狀態有關系。”翻譯家施小煒評論。芥川龍之介在中國游覽120天,啟程不久就確診了肋膜炎。

施小煒更感興趣的是芥川龍之介來華的歷史背景,那是甲午戰爭后至抗日戰爭前,“中日關系很微妙的時候”。“明治維新”開始后不久,日本與中國簽訂《中日修好條規》,使兩國官方與民間交往合規,之后利用不平等的《馬關條約》迫使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若干。由此大批日本人來華,很多人熱衷撰寫游記,僅東京的東洋文庫圖書館就收錄了超過400本。

1990年代,施小煒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與李振聲、徐靜波、胡令遠等譯者共同策劃,希望出版一套日本文人的訪華游記。施小煒檢索東洋文庫的目錄,選取八位作者,身份多樣,包含作家、思想家、俳人、報人。

《老照片》雜志當時正風靡國內,施小煒也自原書掃描大量插圖,存在幾十張軟盤里。其中幾位作者去世沒超過50年,他通過出版社給其子輩寫信,請求授予版權,但未曾得到回復。

譯稿于1998年悉數完成,卻因出版人事等種種變故,終于擱置。他們與三四家出版社商談,屢屢碰壁,一晃20年。20年間,幾位譯者都成為重要的學者與翻譯家,其中施小煒因翻譯名作家村上春樹而為讀者熟知,幾種游記則陸續有其他中文譯本面世。“我的心頭雖時時縈懷此事,但一直未有付梓之日,心中只有滿腔的無奈之感。”譯者徐靜波寫道。

2018年5月,叢書終于以“東瀛文人·印象中國”之名,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選用了五種游記,分別來自作家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佐藤春夫、村松梢風與漢學家內藤湖南。時過境遷,作品均具有了公共版權,手寫譯稿跟隨幾位譯者多年奔波,或旅日,或回國,部分散軼,再重新補譯,錄入電腦。

借由彼時游記,今天的讀者可以感知當時日本的社會心理,探究“普通百姓這種國民意識、社會共識的形成,當中的機制是怎么樣的”。“日本一開始很崇拜中國,對中國的印象一點點變化,到最后變成仇敵一樣。”施小煒向南方周末記者感嘆,這是前車之鑒,“今天的中國和日本之間,和其他任何國家之間都不要重走這么一條道路,希望能夠比較準確地、帶著善意理解對方、認識對方,最后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