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異地就醫圖譜:逾三成赴京滬求醫,安徽患者外出最多
剛見到吳生時,他即將進行一場關乎生死的大手術。
責任編輯:張博
我國患者流出最多省份的前五位分別為安徽、江蘇、河北、浙江和河南;而患者流入最多的省份,則分別為上海、北京、江蘇、廣東和四川。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直接導致了部分患者選擇異地就醫。近年來,我國醫療服務資源配置情況不斷改善,異地就醫患者占比也呈下降趨勢。
剛見到吳生(化名)時,他即將進行一場關乎生死的大手術。
作為一名尿毒癥5期患者,吳生從家鄉福建跨省來到浙江求醫,選擇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進行腎移植手術。
“跨省就醫的成本要高些,來浙大一院前做透析等治療已經花了20萬元。因為手術還沒做,不清楚最后要花多少。腎移植手術的風險很大,相對來講,浙江的醫療水平比福建好一些。”吳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事實上,作為擁有13億人口且幅員遼闊的大國,我國各區域間的醫療服務資源配置存在差異,因此像吳生這樣選擇到醫療水平更高地區就醫的跨省患者還有很多。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2017年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患者流出最多省份的前五位分別為安徽、江蘇、河北、浙江和河南;而患者流入最多的省份,則分別為上海、北京、江蘇、廣東和四川。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醫療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異地就醫背后的深層原因是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核心資源是醫生、專家,特別是大專家集中在北上廣的大三甲醫院中,這是病人異地就醫的重要原因。另外,治療手段、設備等因素也會影響患者的流動。
為何異地就醫?
近年來,我國醫療服務資源配置情況不斷改善。
《2017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每千人口擁有注冊護士數、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分別為2.31人、2.54人和5.37張,均較2015年略有增加。
《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要求,到2020年,上述三項指標要分別達到2.5人、3.14人和6張。
異地就醫患者占比也呈下降趨勢。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報告》對2016年全國788家三級醫院收治的2700多萬例出院患者進行分析后發現,異地就醫患者占比7.16%,與2015年的7.36%相比略有下降。
“不要小瞧這0.2個百分點的下降,對于幾億患者來講就是幾十萬名的跨省就醫者。”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療質量處副處長馬旭東強調。
從另一個維度來看,2016年患者流入最多的五個省份收治的異地患者,占全國異地就醫患者的58.72%,也較2015年下降了2.31個百分點。
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聞大翔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全國的層面來看,數字的下降代表了許多地方醫療診治水平和服務能力的提升,大趨勢是越來越少的人離開本省去異地就醫。
此前,困擾我國的群眾看病就醫難題、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現象,一大原因為患者對基層醫療機構缺乏信任,“有病就去大醫院”,導致優質醫療資源的緊張和浪費。而一些疑難雜癥、重癥患者的看病就醫,則變得更加艱難。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正逐步建立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將疾病的輕、重、緩、急和治療的難易程度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實現“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同時,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提升基層診療水平。
異地就醫患者占比的下降,說明上述工作已取得成效。許多患者在省內醫院即可得到滿意的醫治,而不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奔波至其他省份。
當然,我國各區域間的醫療服務資源配置仍存在明顯差異。以北京為例,其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每千人口擁有注冊護士數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一些省份則面臨著醫療資源總量不多、優質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
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直接導致了部分患者選擇異地就醫。異地就醫,指患者離開常住地所在省份發生的住院診療行為。異地就醫的判斷方法為,根據住院患者病案首頁基本信息進行甄別,對于患者工作單位及地址、工作單位電話、工作單位郵編、現住址等信息項中,任意一項與就醫地點信息存在相關性,均判定為常住地患者。
例如,一位戶籍在河北,但長期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患者,若在北京看病就醫,則不屬于跨省就醫。各省份間患者的流動,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區醫療資源及水平的差異。
以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為例,其每年接診病人近70%來自外地。器官移植學科是浙大一院的優勢學科,累計完成肝臟移植2417例,腎移植5605例,心臟移植33例,肺移植29例,整體移植存活率全國領先。
53歲的崔光日來自吉林,在浙大一院完成了腎移植手術。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吉林的吉大一院也能完成這個手術,但做的人數比浙大一院少,手術量大往往水平就更高,而且由于自身病情較為復雜,心臟血管嚴重狹窄也需要手術搭橋治療。
“我是浙大一院第4460個腎移植患者,我所在的小縣城醫院對我的病都不了解,也看不明白,而浙大一院在全國腎移植手術方面是最好和最權威的。”崔光日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患者流出最多的五大省份中,還包括浙江、江蘇這樣經濟發達、醫療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且流入和流出排名靠前的省份中都有江蘇省。
對此,馬旭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道,長三角地區內的患者是互相流動的,因為區域內醫療資源比較均衡,患者會比較去哪里看病更方便。長三角區域內交通發達,上海的病人可能去江蘇看病,江蘇的病人可能去浙江看病,而浙江的病人也可能去上??床?。
馬旭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西部地區患者到東部來就醫的情況,或者兩個省份不相鄰,隔著幾個省跨省就醫的情況價值更大,說明患者本地的醫療資源和水平真的處于劣勢。
“跨省就醫會導致醫療成本和非醫療成本的雙增加,是我們當前解決看病就醫難題、降低老百姓看病就醫負擔所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馬旭東表示。
上海最吸引異地患者
毫無懸念,上海和北京是我國患者流入最多的地區。
2016年全國有35.76%的異地就醫患者流入上海、北京,其中上海流入18.93%,北京流入 16.83%。2016年上海收治的異地就醫患者比例上升,北京則有所下降。
上海、北京的異地就醫住院患者來自哪里?
從相關數據來看,主要來自周邊省份。2016年,上海三級醫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中,39.29%為非上海常住居民,較2015年有所上升,主要來自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北京三級醫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中,40.74%為非北京常住居民,較2015年有所下降,主要來自河北、內蒙古、東三省等地。
聞大翔認為,上海異地就醫患者比例的上升有幾方面原因。
過去幾年,上海通過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措施,一些醫院和學科的診療技術水平、醫療服務有所提升,一些醫院有了品牌效應,輻射能力也隨之增強,因此吸引了更多上海以外的,特別是周邊省市的患者前來就醫。
另外,高鐵、跨海大橋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使上海與周邊城市的交通聯通越來越便捷。異地就醫住院費用醫保的直接結算,也吸引了患者前來上海就醫。
“截止到2017年8月,上海已經有449家定點醫院開通了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功能,已經為8.3萬常住人員進行了住院醫保費用直接結算的備案工作。”聞大翔說。
蔡江南補充道,上海目前治療腫瘤有質子重離子醫院,較好的醫療設備及較新的技術手段吸引病人來上??床?。
質子重離子放射治療技術是當今國際公認的最尖端、先進的腫瘤放射治療技術,以治癌效果好、毒副作用小而著稱。以上海市政府主導建成的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為例,其三年癌癥控制率超90%,主要患者來自長三角。
《報告》還顯示,上海、北京異地就醫住院患者“集中于周邊省份”的趨勢較其他流入地更為明顯。江蘇、廣東、四川雖然是住院患者異地就醫的集中地區,但這三個地區三級醫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中,本地常住居民占本地區收治的住院患者總人次的比例較高(91%以上),且患者常住地分布較分散。
作為超大型城市的北京、上海,擁有發達的經濟水平、知名醫院和科室、諸多醫學高校及研究所等優勢,對周邊省份患者的吸引力較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數據后發現,上海、北京的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每千人口擁有注冊護士數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北京的上述兩項指標均位于全國首位,上海則分別位于全國的第三和第二名(不包含港澳臺數據)。上海復旦大學《2016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顯示,排名前十的醫院中,有六個位于北京、上海。
另外,異地就醫人次最多的科室,恰恰為上海和北京醫院的優質???。
《報告》顯示,異地患者人次最多的前5個科室分別為外科(24.54%)、內科(22.83%)、婦產科(10.09%)、兒科(9.35%)和腫瘤科(8.09%)。異地就醫人次最多的前三位疾病為腫瘤化學治療療程、不穩定性心絞痛和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與2015年比較,2016年腫瘤科和婦產科收治的異地就醫患者占所有異地患者的比例明顯上升,分別上升了7.59%和4.78%。
同樣是復旦版的《2016年度中國醫院??坡曌u排行榜》,從普通外科、婦產科、小兒內科、腫瘤學、心血管病等科室的排名情況來看,北京、上海的醫院均位于前列。
以2016年異地就醫患者增長較快的腫瘤科和婦產科為例,腫瘤學??婆琶谝坏尼t院為北京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第二名為上海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產科??婆琶谝坏尼t院為北京協和醫院,第二名為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上海‘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到2020年要建成亞洲醫學中心城市,所以上海也在盡力打造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醫院和學科。未來會吸引不但是上海以外的患者,我們更希望能夠吸引國際上的病人前來就醫。”聞大翔表示。
醫療大省求解內部均衡發展
作為中國人口第一大省的廣東省,同樣也是患者流入最多的五省之一?!秷蟾妗凤@示,流入廣東的患者主要來自湖南、江西、廣西等地。自身龐大的人口數量及異地患者的流入,是未來廣東省醫療資源的建設必須考慮的問題。
2016年,廣東的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和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全國的排名情況來看,廣東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每千人口擁有注冊護士數位于全國中下游,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位居全國倒數第二(不包含港澳臺數據)。
不過,衛生領域專家、原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僅從千人床位數來判斷醫療資源豐富或匱乏是有偏頗的。整體上廣東不存在資源不足的問題,從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醫改任務來看,廣東的壓力反而不大。
“廣東是人口大省,也是醫療大省和強省,承擔著全國1/11左右的服務量,擁有國家級重點??茢蹬旁谌珖谌?,因此造成外省來粵看病的患者不少。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全省床位利用率也在85%左右,從全省來看這是一個很好的使用率。”廖新波說。
6月6日,在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峰計劃”啟動會上,廣東省衛計委官員表示,廣東優質醫療資源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在全國縱向排名優勢不明顯和在省內橫向分布不均衡。尤其是粵東西北地區在總量和分布上極為不均,難以滿足當地群眾看病就醫的需求。
廖新波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下一步廣東要達到區域內均衡發展。目前廣東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廣州,廣州的資源集中在以東山口為圓心,2公里為半徑的范圍內。
從全國排名來看,復旦大學公布的“全國排名前100家醫院”名單中,廣東入選的醫院僅有9家,與北京的21家和上海的20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另外,廣東現有105個國家臨床重點???,僅有35個??七M入全國??婆琶?0,而北京、上海的數量分別為105個和74個。在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數量上,廣東僅有2家,遠落后于北京的16家和上海的4家。在醫療衛生系統兩院院士數量上,廣東僅有5名,與北京的126名、上海的62名相差甚遠。
面對這些問題,廣東省已經開始行動。廣東省財政計劃在2018-2020年安排60億元支持啟動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峰計劃”,將分兩批推出20家左右重點建設醫院,爭取到2022年,建成1個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和若干個??祁悋裔t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和國家區域中醫(??疲┰\療中心。
在醫療人才問題方面,深圳已進行嘗試。就職于深圳的牙科護士胡女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深圳采取了完善醫師規范化培訓及考核標準,提高補助標準吸引醫學生來深培訓,給予高端人才房補。大額度安家費等方式,吸引醫學人才。
“最近深圳新建的醫院很多,和北大等名校合作建附院。也在積極培養本地的大學,深大也建了醫學院,培養自己的醫學生。”胡女士說。
廖新波表示,廣東面臨的是基層服務能力提升、大醫院控制規模、日間手術等壓力。下一步廣東自身要做好“攀峰”與“填壑”,使強者更強,弱者不弱,達到區域內均衡發展,前沿和疑難的問題在幾個領頭醫院里解決。
“請大家明白,很多病不一定在住院中解決,將來更多的是院外服務。”廖新波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