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乎觀眾,才什么都要講得清楚明白導演畢贛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追尋記憶
這部影片入圍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入場前,工作人員向觀眾分發3D眼鏡,令大家一陣錯愕:這是部3D電影?
責任編輯:宋宇
戛納電影節很歡迎畢贛“任性的表達”,“一種關注”單元尋找的就是風格鮮明的新導演。影片首映后,各國買家競爭激烈,據傳,有買家出到7位數美元購買發行權。
2018年5月15日,畢贛執導的影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在戛納影節宮德彪西廳開始首場媒體放映。這部影片入圍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入場前,工作人員向觀眾分發3D眼鏡,令大家一陣錯愕:這是部3D電影?
影片開場前的“辟謠”字幕很快逗笑了大家:“這不是一部3D片,但我們歡迎大家在合適的時間跟隨主創戴上眼鏡”。
如果說《地球最后的夜晚》有一條故事線,那故事很簡單:黃覺飾演的男主角羅纮武入獄多年,出獄后回到貴州凱里,尋找自己的愛人——湯唯飾演的“神秘女子”萬綺雯。尋找過程中,他回憶起與萬綺雯度過的那個隱秘的夏天,以及好友“白貓”的往事。
影片的特別之處不在于故事,而是自始至終籠罩的如夢如幻的質感。故事被講述得支離破碎,時間也被打亂,主人公的獨白、對話都像囈語,臺詞充滿詩意,流水、火把、隧道、馬、乒乓球等意象反復出現,雜糅犯罪、懸疑等元素,如同一場復雜、混亂和顛倒的夢。
全片139分鐘,“合適的時間”在三分之二處來臨。黃覺經由一個破敗的小劇場,穿過一條長長的隧道,來到一座被群山包圍、與世隔絕的煤礦小鎮蕩麥。此后,影片出現了長達一小時的長鏡頭,過去的戀人,“白貓”都以不同面目重新浮現。這組長鏡頭被媒體驚嘆為“電影史上最精彩和最復雜的鏡頭之一”。
這不是畢贛第一次運用長鏡頭。三年前,他的首部長片《路邊野餐》就出現了40分鐘的長鏡頭,比這次稍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