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波普的深刻與深刻無關
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或許并不知波普為何物,就已經把它穿在了身上。
責任編輯:吳悠
夢露頭像、黃色的大香蕉、坎貝爾湯罐頭……這幾年,優衣庫的不少夏日T恤都融入波普教父安迪·沃霍爾的作品元素,開售不久便被搶售一空。人們為這些色彩鮮艷的創意圖案著迷。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或許并不知波普為何物,就已經把它穿在了身上。
各色藝術被應用于時尚場并不罕見,但如波普這般接地氣,普羅大眾隨意穿搭也毫無違和感的藝術流派,卻不常見。破土于二戰后的消費主義時代,波普大大地擁抱當時那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與新新世界榮辱與共,相得益彰,直白坦蕩地訴說人們心中的欲望。這或許是六十多年來,波普始終魅力不減的原因之一。
工作人員在西班牙馬略卡島的一家博物館布置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創作的瑪麗蓮•夢露畫像。
性感的開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美制造業逐漸回溫,開始向消費社會轉型,汽車、機械等工業制品,以及電影、明星、漫畫等流行文化符號,成為資本主義社會開啟繁榮的標志,商業文明與消費主義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線當中。
1952年,由一群年輕的畫家、雕塑家、建筑師、作家和評論家組成的獨立集團(Independent Group)定期開會討論大眾文化在美術、創作對象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話題。他們對單調刻板的現代主義風格表示不滿,希望創造出新的設計風格以表現自我。雖然對美國流行文化及消費主義仍一知半解,但他們仍充滿熱情,認定這是創新藝術的大好時機。
圍墻上的波普藝術。
藝術家們認為,藝術創作不應局限于繪畫、雕刻與建筑,他們開始嘗試更簡單大膽的創作方式,使用油漆罐或油漆管潑灑大片色塊、通過剪貼進行再創作、復制改造經典作品……各種海報、廣告、小紙條,甚至廢物站的垃圾都成為了他們的創作材料,重新拼湊擺放后即完成了一幅作品或一場裝置藝術。解構、拼貼、復制,這種創作手法完全顛覆了傳統藝術的價值觀,波普藝術就此誕生。
波普一詞源于英文單詞“popular”的縮寫“pop”。這個詞首次出現于波普作品中,是在藝術家愛德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