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凹{民”十年 一場流動兒童教育實驗走向尾聲

“2008年上海開始實行的納民學校模式,既縮小了與公辦學校的差距,也并未導致流動兒童盲目涌入上海分享優質教育資源?!?/blockquote>

責任編輯:吳筱羽

放學了,上海青浦區民主小學的家長們開著電瓶車和三輪車來接孩子。學校在2018年6月底徹底關閉。上海一場長達十年的流動兒童教育實驗走向尾聲。(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28日《南方周末》)

“2008年上海開始實行的納民學校模式,既縮小了與公辦學校的差距,也并未導致流動兒童盲目涌入上海分享優質教育資源。”

到了2015年,劉明俊隱隱開始覺得學校未來會被關閉。他想起校長多年前的判斷: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納民學校的存在可能不會長久。

胡軍的妻子擔心出現新的循環:返家——教育跟不上——早早輟學——回上海打工——生娃——返家。

“不想回家的孩子就輟學,跟著父母打‘游擊’?”一位七旬老人發言后,研討會略顯沉悶的氣氛變得高揚起來,“而回家的孩子就從流動兒童變留守兒童!”

2018年6月10日,上海大學一間小會議室里坐滿了人。沒有閃光燈,沒有背景音樂,屏幕上不時出現一些有關流動兒童的數據:截至2015年10月1日,全國流動人口總量已達2.47億,作為流動人口子女的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兩個群體,占其中約1億。

“政府的難處,我們理解。但入學政策捉摸不定,仿佛在玩弄我們、家長和孩子。”

說話的是張正國,上海市青浦區一家納民學校的校長。張正國二十多年前到上海辦學,如今他的學校即將走到終點——2018年6月30日,青浦區僅有的15所納民學校將全部關閉,符合入學條件的學生將分流到公辦學校。

所謂納民學校,指的是上海2008年啟動的一項包容性教育政策實驗——將外來工子弟小學“納入民辦教育管理體系”。這是納民學校名稱的由來。

研討會場的二十公里外,青浦區民主民辦小學(下稱“民主學校”)門口人頭攢動。一群接小孩放學的父母,已經沒有了剛接到消息時的憤怒,剩下的就是互相訴苦。

一名安徽籍的男性家長在旁沒有答話。他的孩子符合入學條件,9月將進入公辦小學,但他仍有煩惱:“讀完小學,孩子還是得回家。”

“習主席關注過的學校”

街上隨處可見“綠色青浦,上善之城”的廣告牌。這個外來務工人員聚集的市轄區,在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大關。

民主學校是青浦區徐涇鎮的一間納民學校,關閉前已存在了16年。

和常見的城市小學不同,民主學校沒有漂亮的樓房,沒有塑膠跑道,下課的學生在僅有的兩個籃球場上玩耍。校內兩間辦公室里,桌上擺著每個老師的電腦。教室大多空著,閑置的多媒體顯得扎眼。

“只剩200多名學生了。”劉明俊介紹。作為教師,他見證了民主學校從開辦到即將關閉的整個發展過程。

距離學校關閉已不足20天,民主學校外,兩側的商鋪早前已被水泥封上,路對面一排門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