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另一場“明治維新”:足球要獲勝,功夫在場外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來,就有著向德國學習現代化的傳統,目前有超過100名日本球員在歐洲踢球,其中33人在德國。
責任編輯:吳筱羽
日本球迷有著賽后清理垃圾的美名,2018年6月24日,俄羅斯世界杯日本和塞內加爾的比賽結束后,兩隊球迷一同清理看臺垃圾。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28日《南方周末》)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來,就有著向德國學習現代化的傳統,目前有超過100名日本球員在歐洲踢球,其中33人在德國。
J聯賽的女性觀眾比例接近40%,是國際上女性觀眾占比最高的足球賽事。
“足球意識形態裝置”:“市民社會、企業和行政機關形成了一種以足球隊為中心的網絡,在人際關系稀薄的后現代社會,組織起了新的想象共同體。”
中國球迷常自嘲,自己的國家有13億人,卻找不到11個會踢足球的人。但從統計學上看,一個國家的人口和一個國家的足球隊之強弱根本沒有任何相關性。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三個國家是中國、印度和美國,這三個國家都沒有能踢進本屆俄羅斯世界杯。而亞洲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洲,只有5支球隊參賽。目前,伊朗、澳大利亞、韓國、沙特均未能從小組出線,其中沙特在揭幕戰就被俄羅斯灌了5球,末場盡管贏球,也不得不黯然離開不相信眼淚的莫斯科,韓國隊則在最后一輪頑強地戰勝了衛冕冠軍德國隊。
為亞洲挽回顏面的是日本隊。日本不僅打敗了哥倫比亞,創造了亞洲球隊首次戰勝南美球隊的歷史,球風、戰術表現甚至球迷都備受好評。雖然日本足球離頂級的歐洲和南美強隊還有一定距離,但自1998年起連續6次進入世界杯決賽圈,兩次躋身16強,日本足球在整體實力上已逐漸“脫亞入歐”。
日本足球何以獲得成功?這成了許多球迷和足球觀察家思考的問題。仔細觀察日本足球的發展脈絡,就會發現,日本足球穩中有進,原因在于長期向足球先進國學習、實行有戰略眼光的市場化運作以及有系統地發展青少年足球。這種長時間積累出來的成功,并不是個別球員的發揮或名教練的指導所能帶來的。
向德國學習足球現代化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來,就有著向德國學習現代化的傳統,這點在足球界得到了延續。事實上,第一代去歐洲踢球的日本球員也都是去西德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奧寺康彥,1977年,他參加了在德國的集訓后被科隆隊相中,成為了日本足球界在德甲踢球的先驅。“以德為師”漸漸成為日本足球的傳統:據足球專業網站Soccerway的統計數據,日本目前有超過100名球員在歐洲踢球,其中33人在德國。
1960年,素有“足球教授”之稱的德國人德特馬·克拉默(Dettmar Cramer)到日本擔任日本國家隊顧問,輔佐時任日本國家隊監督高橋英辰??死瑪嘌裕?ldquo;沒有聯賽制度,日本足球不可能變強”。
在他的建議下,日本足球聯賽于1965年成立。除設立聯賽制度外,克拉默對日本足球的發展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建立完善的教練員培訓制度、發展符合國際標準的場館、招募裁判等;他還確立了日后長沼健和岡野俊一郎的指導體系,深刻地影響了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