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山區脫貧試驗30年

“過去的扶貧,是高高在上的。如今,我們都是以平等參與者的身份進去,跟他們共同商量、共同討論研究,怎么把畢節試驗區的工作做得更好,讓畢節的發展更快?!?/blockquote>

責任編輯:呂宗恕

海雀民族服飾加工廠有18人來自貧困家庭,工人月收入在2500到5000元不等。(南方周末記者 于冬/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28日《南方周末》)

30年前,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扶貧試驗在畢節呼之欲出。彼時,國際有關機構專家認定,畢節地區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喀斯特地區”。

“過去的扶貧,是高高在上的。如今,我們都是以平等參與者的身份進去,跟他們共同商量、共同討論研究,怎么把畢節試驗區的工作做得更好,讓畢節的發展更快。”

一顆冰糖入口,彝族老人安美珍露出笑容。

綠樹環繞的院落中,這位年近百歲的老人拄著拐杖端坐在火塘邊。三十多年前,安美珍及其所在的地區貴州畢節為舉國牽掛。

一段凄慘的真相得以揭露,緣起一名記者的一次意外探訪:1985年5月29日,新華社貴州分社記者劉子富在采訪貴州畢節期間,聽聞赫章縣海雀村一帶有種非常珍貴的名花——滇藏木蘭。經當地農工部門的指引,劉子富直奔海雀村。

抵達村寨那一天,眼前的景象讓劉子富一生難忘。

“苦甲天下” 成過往

一陣黑塵撲面而來,大人扶住鋤頭,小孩子則快速躲到洋芋地中的石縫間。

那一年,安美珍64歲,她光著腳板,穿著破爛不堪的裙子。風沙中,她抱起一團茅草,在四壁透風的“杈杈房”里,左塞塞,右塞塞,幾個孩子抱在一起躲在墻角避風沙。

“安美珍大娘瘦得只??莞傻墓羌苤沃X袋,全家終年不見食油,一年累計缺3個月的鹽,4個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了。”1985年6月2日,在新華社內參中,劉子富寫道,“海雀村的3個村民組,11戶農家,家家斷炊。”

地處黔西北高原,海雀村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古戰場,有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1980年代,海雀村人口急劇膨脹,迫使農業生產“開荒開到邊,種地種到天”,這導致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石漠化程度驚人。

多數群眾住著“杈杈房”——由樹枝圍起的錐形草棚,過著人畜同居的極度貧困生活,海雀村人自嘲“苦甲天下”。

劉子富所采寫的《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