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種族主義
對種種偏見輕蔑的刻板印象,做出令人服氣的成績才是最好的反駁。
責任編輯:陳斌
圖為張江高科技園區諾貝爾湖公園的愛因斯坦戶外青銅雕像。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28日《南方周末》)
對種種偏見輕蔑的刻板印象,做出令人服氣的成績才是最好的反駁。
普林斯頓大學最近出了一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游記》,是愛因斯坦1922-1923年度在亞洲各地旅行時寫下的日記。這些日記之前在卷帙浩繁的德文版《愛因斯坦全集》中出版過,不過讀者局限于專業研究者,這次譯為英文,吸引了知識界和大眾更廣泛的注意,也因為其中的種族主義傾向而引起了激烈爭議,其中最主要的問題與中國有關。
1922年底,愛因斯坦應邀去日本講學,途中路過中國上海,前后逗留了短短三天,在日記中寫下了對中國的一些觀感。后來,愛因斯坦的女婿魯道夫·凱澤爾寫了一部《愛因斯坦傳》,作者閱讀了愛因斯坦日記原稿,關于中國也摘抄了其中少量內容,其中提到中國人是“淳樸的勞動者”,被“殘酷地虐待,受到的待遇連牛馬都不如”,儼然充滿了悲天憫人的情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