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能否讓人工智能更像人類心靈?

自從控制論出現以來,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與人類智能(HI,human intelligence)的關系已經被爭論良久。

責任編輯:戴志勇

人機大戰:AlphaGo 4:1 擊敗李世石。(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28日《南方周末》)

自從控制論出現以來,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與人類智能(HI,human intelligence)的關系已經被爭論良久。近些年人工智能崛起,讓人開始意識到,一個人類生存方式的新時代正在來臨。本文嘗試從哲理角度來理解這一波新進展,以及它對于此關系的影響;為此就不僅要說明人工智能出現的哲學背景,而且要涉及導致這次進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即“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方法的思想含義。為了盡量原本地顯現人類心智的特性,以便與這種人工智能進行比較,一個策略是訴諸廣義心學,看看這個古老傳統對于人類心靈的基本見地。

人工智能的哲學背景:數學因素

十幾年前,即便是人工智能界的主流也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突破和勃興。但從整個西方思想和科技的發展方向來看,也在情理之中。

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的主張,代表了西方文明精神的原結構。畢氏主張“數”是萬物的本原,導致了西方哲學主流唯理論的誕生。他、他的學派及其衍生流派比如愛利亞學派和柏拉圖主義,乃是西方文明及其現代潮流的特征賦予者。

海德格爾稱這種塑造西方思想主流,包括現代科技的力量為“數學因素”(das Mathematische)。它被唯理論者視為人類心靈與萬物共有的先天形式。人之所以能夠“為自然立法”(康德),就是以此數學因素為拷問自然的座架,逼迫自然向我們這些“主體”吐露出她作為“客體”的秘密。

人工智能的新進展,是畢達哥拉斯之數或數學因素達到的一個新階段,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數學理性的廣義線性思維,但又在新的維度上建立起“算法”(algorithm)的有效性,由此而將“數本原”說推進到了一個新境界。

當我們看到人工智能可以識別對象(比如人臉、日落),開始駕駛汽車,能戰勝圍棋高手,寫出讓人難辨真偽的詩詞,相互之間說出讓設計者不知所云的新話語,我們感到了某種“興奮”,但同時又迷茫、害怕,人與機器的界限在模糊,“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莊子)的狀態,正在從人向機械轉移,它們也在取得“機心”,與我們的機心類似的心。未來的發展更是充滿了異數。這次是不是狼真的要來了?它不但可能不再被馴服,而且要馴服制造它們的人?

人工智能與深度學習

什么是人工智能?簡言之,就是人為制造的機制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像人一樣行動”。這里講的“人”,是指我們這種“現代智人”(Homo sapiens)。但此種人的“智能”何在呢?這就幾乎是在問“人的本性何在?”亞里士多德的回答是:“人是有理性的動物。”所以人工智能的另一種定義是說它能夠“合理地思考和行動”。但這是一種什么“合理”呢?應該是由畢達哥拉斯之數的“比率”(ratio)所構造的“合理性”(ratio-nality)。

對于它的具體含義,不是沒有爭議的。比如,它與現象、情感、直覺、信念是什么關系?近代啟蒙運動和科學主義大興之后,更為硬性、冷靜地看待這種理性,將之歸為因果關系的線性利害算計。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