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是有價值觀的” 馮侖回顧臺灣“支教”
“我贊成適度的體罰,不叫摧殘?!瘪T侖說。在臺北給小學生講授胡適《我的母親》,他課堂上講到了“體罰”。這段內容并未出現在浙江衛視的播出版中。
責任編輯:宋宇
馮侖
“我贊成適度的體罰,不叫摧殘。”馮侖說。在臺北給小學生講授胡適《我的母親》,他課堂上講到了“體罰”。這段內容并未出現在浙江衛視的播出版中。
企業家馮侖去過40多次臺灣,大多因為工作。受文化節目《同一堂課》邀請,他第一次以“代課老師”的身份,去臺灣教三天語文課。
支教的小學位于臺灣新北的鼻頭角,那里依山傍海,是太平洋和東海的分界點,屬于臺灣的“偏遠小學”,全校只有十幾個學生。讓馮侖意外的是,“偏遠小學”的教育質量與臺北的小學相差不多。除了語文數學等主課,孩子們每周還有音樂、美術、科學和園藝課程。
馮侖1977年參加高考,當時的作文題目是《難忘的一天》。“這個題目看著平淡,確實挺難寫的。”馮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我寫了一篇爬泰山,怎么到了泰安,爬山過程中的體會、觀察,最后結尾還寫得挺正能量。過去講登泰山(而小天下)。”
那年馮侖考得不錯,成為了77級大學生。祖父和父親都辦教育,他的語文學習也始于家庭。他至今推崇那種舊式教學法——“講解、背誦、練習”。“我發現在臺灣他們寫作文很差,平時不練習。”馮侖覺得這與時代有關,“我們那個時候可讀的東西少,一件事反復讀;現在讀太多了,每件事都讀得不深入。手機看完了(以為)什么都知道,就能對付聊天。”
在臺灣,馮老師教給孩子們的,是胡適的回憶散文《我的母親》。課堂不局限于教室,為了讓小學生體會父母的辛勞,馮侖讓他們學習制作當地小吃石花凍,去景區九份叫賣掙錢,然后用掙來的錢給母親買禮物。
2018年6月30日,馮侖在北京回憶這段支教經歷,與南方周末記者談起他理想中的語文課。
照顧流浪狗也計成績
南方周末:你最初接受《同一堂課》節目邀請是出于什么考慮?公益、臺灣、語文、支教,哪個因素你更在意?
馮侖:我覺得是公益和臺灣的結合,加上又是講語文,我覺得特別有興趣。以前我很少跟這個年齡段的人有很多的交流,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南方周末:對這所小學,你有哪些比較深的印象?
馮侖:我覺得那些孩子心理很健康,其實他們有小一半家庭都有點小問題:父母離異,隔代居住,又在相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