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3.5萬余僑民,2011年利比亞撤僑內情首度披露
這次到中國,埃萊夫塞里奧斯·伊科諾姆是來“發簽證”的。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11年2月27日上午,國航第三架包機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從希臘克里特島接回328名中國同胞。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5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希臘前安全高官首次披露2011年利比亞撤僑內情 “我們當年沒有先例可循”》)
從啟動撤僑到最后一位僑民抵京,前后10天,一人未丟,2011年的利比亞撤僑行動,留下諸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他們挨家挨戶給賓館作動員,冬天在家里休息的當地工人真的返回了崗位。李杰僅用18小時便協調完11家賓館,首批訂好的6500張床位足以滿足第一批僑民。
首批到港的晚上,希臘海岸警衛隊發現,一艘被租用撤僑的希臘客輪人數超載了:船只本身核定載客2000人,卻載了2300余人。
這次到中國,埃萊夫塞里奧斯·伊科諾姆是來“發簽證”的。
2018年6月1日起,他擔任董事長的希臘全球簽證中心,相繼在廣州、上海、北京等地開幕。與之形成對照的是,7年前,時任希臘警察總監的他參與組織、執行了協助中國政府的利比亞撤僑行動,那時,希臘政府頂著壓力,使得戰亂中來不及辦簽證甚至未持護照的13185名中國僑民借道回國。
“我們沒有真正的先例可循。”6月上旬一次開幕儀式的前一天,這名后來出任希臘公安部部長的前安全高官接受南方周末獨家專訪,首次對中文媒體披露撤僑內情。交通、出入境、住宿、安保,一系列技術細節值得復盤。
實際上,地中海東部的希臘第一大島克里特島是2011年撤僑行動的重中之重。3.5萬余僑民,有2萬人須通過海路撤離,而這當中又有1.3萬多人將被安置在克里特島。媒體則注意到,以此為中轉的撤僑,是1949年以來“規模最大的、有組織撤離海外中國公民的行動”,并首次采用了“將人員擺渡到第三國再撤回國”的方式。
從啟動撤僑到最后一位僑民抵京,前后10天,一人未丟。南方周末了解到,中國外交人士亦在不同場合總結經驗,既思考外交政策如何能讓中國在緊急撤僑中“找得到人,說得上話,辦得成事”,也試圖在機制上提煉優秀做法。
伴隨國力增長,中國對海外公民安全的保護力度正持續升級。2018年3月,《領事保護與協助工作條例(草案)》開始征求意見,其中明確表態“國家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健全領事保護與協助體系,提供必要的人員、資金保障,增強海外中國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正當權益保護能力”。
挨家挨戶急事急辦
2011年初,利比亞局勢幾乎是一夜之間急轉直下的。當年2月21日晚,這個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國家,執政當局丟掉了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等八個城市,武裝沖突甚至蔓延到首都。利比亞被推到內戰爆發邊緣。
更早些時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