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做公益,零星的火光
公益是一份工作,公益并不是只能拿低薪,公益也不是免費的。
責任編輯:呂宗恕
有為圖書館志愿者給當地民眾講解繪本故事。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5日《南方周末》)
有這樣一群海歸學子,他們學成哈佛、劍橋、耶魯等名校,卻放棄預見中的優渥環境及高薪工作,回國投身到改變鄉村貧困、打工子弟教育、城鄉環境、社區發展等公共利益的短板領域。他們分散各地,在幫助受助者的同時,也不斷提升自己,實現自我價值。
公益是一份工作,公益并不是只能拿低薪,公益也不是免費的。
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中國無數小城之一。市民不算富裕,也多是家境殷實。他們閑時打麻將,喝咖啡,生活安逸自在。
從劍橋大學留學回來的章瑾發現這座小城陷入了教育怪圈——孩子努力學習、考上重點大學、回來結婚生子、再教育孩子考重點大學……這里唯一一座重點中學的閱讀室開放時間為9:00-11:00,13:30-17:00,與學生放學自由活動的時間重合僅30分鐘。
她與朋友吐槽這樣的小城生活,“我們還可以做點什么?”為此,她發起創立了當地首家公益圖書館,取名“有為”。她希望給小城的民眾提供一個免費閱讀空間,給孩子們建夏令營,拓寬他們的視野。
類似章瑾這樣的海歸不少。他們專注國內教育、鄉村、環境等種種問題,懷著一腔熱情投入公益行動中。媒體報道中,他們放棄預見中的優渥環境,高薪工作,卻引來諸多困惑乃至質疑。
他們在想什么?他們將改變什么?
是不是別有所圖?
章瑾的圖書館事業是從一間廠房倉庫開始的。她決意啟動時,在網上搜了一宿資料,第二天開始尋找合作伙伴。首筆資金來自她過往工作積攢下來的15萬元,場地則是母親支持的年租金12萬元的倉庫。
很快,她開了一次近八十人的宣講會,招募創始團隊。公益圖書館項目更易吸引當地海歸學子的加入,初創團隊5個人中有4個是海歸。他們結合自身特色辦起環游全球N天講座活動。
但質疑接踵而至:你們是不是想做成商業留學機構?不會永遠免費的吧?向公眾解釋項目自身的公益性,讓人相信圖書館的初衷成了“有為”創建初期必須應對的問題之一。
多少海歸在從事公益工作?這個數據目前沒有官方統計。一份出自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的調查報告——《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海歸選擇“政府/非營利組織”工作的比例不足4%。
這些為數不多從事公益的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