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組織如何提升自身能力 莊愛玲:給別人一杯水,你得有一桶水
“做公益,沒有自己的訴求與私利,都是為了公眾利益,干嗎不去透明呢!”
責任編輯:呂宗恕
莊愛玲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5日《南方周末》)
見證了中國公益事業三十年的發展,莊愛玲將公益支持機構稱為基礎設施建設,“公益組織在臺子上跳舞,支持機構就是臺子底下的一只腳,雖然看不見,但如果把這只腳拿掉,臺子就會塌下去!”
“做公益,沒有自己的訴求與私利,都是為了公眾利益,干嗎不去透明呢!”
19年前,一個體重才七十多斤的瘦弱女子莊愛玲,心里卻揣著一個大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創建一家提升公益組織能力建設的支持機構。多年后,這個夢想成真了。2004年5月20日,中國首個在民政部門注冊的公益支持機構:上海映綠公益事業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映綠”)在黃浦江畔落地成立,創始人是莊愛玲。
公益是助人自助的事業,助人者通過協助受助者提升自身的能力,擺脫困境,得以成長,而助人者在助人的過程,自身也同時獲得成長。如果公益組織要可持續地服務社會,在“給別人一杯水”之前,“你得先有一桶水”。
通過14年持續不斷的公益組織能力建設,映綠服務的機構超過了3000家,服務的公益組織管理超過了2萬人,培養了一批公益行業的領軍機構和優秀公益人才。映綠自己也成了公益支持的品牌機構,也是國內少有的5A級公益支持機構。
截至南方周末發稿時,映綠正在籌劃為提升公益組織能力構思新的陪伴成長計劃。
哈佛肯尼迪學院的“中國門徒”
2002年7月6日,莊愛玲帶著九歲的兒子到了紐約,兩天后朋友開著車將母子倆送到了位于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她將在這里的肯尼迪政府學院(Harvard University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以下簡稱“肯尼迪學院”)開始一年的學習生涯,啟動她的尋夢之旅。
肯尼迪學院有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兩個碩士專業,學制一般為兩年。但也有一個學制一年的MPA學位,是為那些具有豐富實務與管理經驗的申請者設立的。莊愛玲就是其中之一,在進入肯尼迪學院之前,她已有12年公益實踐經驗。
而故事的開始似乎有點意外。
事情要從莊愛玲1987年在高校從事英語教學三年后,在南京大學英語系攻讀英美文學碩士期間的“機緣巧合”說起。當時她選修了一門“圣經文學”課程。授課教授是丁光訓先生的夫人郭秀梅先生。由于她患有嚴重的風濕病,行動不便,課堂便從南大校園搬到了她家二樓的小客廳。課間休息時,丁先生時常會進來和莊愛玲及另一位同學聊聊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