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新理解家庭本質和定位
家庭生活的倫理空心化傾向與現代性虛無主義危機之間的關聯不僅是本質性的,而且是強烈的現實性的。
責任編輯:陳斌
將家庭看作是一個自身實存的范疇,看作理解人類存在方式的最基本的范疇之一。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5日《南方周末》)
家庭生活的倫理空心化傾向與現代性虛無主義危機之間的關聯不僅是本質性的,而且是強烈的現實性的。
當今世界,在自由主義者看來,家庭是由個人組成的,它存在的意義也依賴于其推進個人自由和平等的效果,或者它對個人自主和權威的保護。主張家庭本身有超越個人的意義,是落后甚至邪惡的。
與此同時,傳統家庭觀在社會生活中仍然存在并發揮一定的作用。它傾向于將家庭看作是一個整體,個體在家庭中的角色承載著一些道德責任,這些道德責任不能還原為個體的選擇,相反,個體恰恰通過對這些預先給予責任的認可和承擔而成長為完整意義上的道德主體?;浇?、猶太教、儒家等不同文明傳統,雖然對家庭角色的性質與道德責任的具體理解上不盡一致,但都分享著一個共同的起點:將家庭看作是一個自身實存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