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創客教育新進展
創客教育更強調學生的自主發展,不加以限制,鼓勵動手實作去探索,將腦中的創意具象化。
責任編輯:戴志勇
MAKER教育重視在學習過程中動手實作的過程,讓學生腦袋里的想法和創意,有機會具體表現出來。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5日《南方周末》)
創客教育更強調學生的自主發展,不加以限制,鼓勵動手實作去探索,將腦中的創意具象化。因此,創客教育可說是以學生為主軸的一種新興教育模式,被期待成為解開學生過去受到“以升學考試為主要目標”等傳統教育枷鎖的工具。
法國諾貝爾物理獎得主Georges Charpak在法蘭西科學院的協助下,推動了“動手做”的教育政策。
巴黎第17區的一間私立“42”學校,該校招收18到30歲學生以及高中應屆畢業生,入學時須接受信息相關知識的測驗,主要教導計算機信息等課程,而無傳統的實體課程。此一教學方法,目前已逐漸被許多法國的大學所采用。
人人制造:創客的源起
自從晚近3D打印技術普及化,以及“群眾募資”的概念開始盛行后,“創客”這個詞也漸漸被人拿出來討論。創客的英文叫Maker,又被稱作“自造者”,雖然與過去美國教育學者杜威所提倡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理念有所接近,但主要是在互聯網興起之后,讓人可以透過科技來進行動手操作的機會。創客在新的時代中泛指:所有喜歡利用工具和透過科技來改造物品的一群人,從簡單的手工,到復雜的微控制器(Arduino)等途徑,都可以盡情為自己所需、所想的目標而進行各種物品的改造與制作。
這一概念首先源自美國一般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習慣在車庫中進行各種機械或木工等制造與修理手工活動,俗稱“車庫文化”(Garage Culture)。后來在網絡等新興科技發展之后,加深了上述動手改造與創新的可能,形成所謂的“創客運動”(Maker Movement),成為互聯網時代新興的一波創新力量,由于創客的精神強調“動手做”,讓人們腦中的“想法”可以直接做成“實物與產品”,縮短過去產品必須從“概念到成品”的時間,透過互聯網等,使產品可以響應市場的需求與變化,不斷進行改造與創新,進而變成可以為他人所接受的產品,進而增加產值,更促進下一波的創意。
創客中有所謂“自造者空間”(Makerspace)指:一群具有共同興趣的人一起組成一個團隊,成立一個專屬于這群人的“共同工作室”。在工作室中,這些人大部分是具有數據處理、機械工程與數字元藝術的背景。這樣的空間提供一個眾人“腦力激蕩”的環境與機會,讓有共同興趣愛好及目標的伙伴,能夠在這里分享知識、經驗和資源等。尤其,工作室也提供許多工藝設備,以及各種開放式的電子資源,讓人人都可以在此盡情地發揮所長。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像早期蘋果計算機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