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踏踏實實把球看好”,“解說”又成新寵 《足球解說大會》背后的中國球迷生態

多年來,80后周斯辰一直以球迷自居。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足球解說大會》是中國首檔足球解說類選拔真人秀節目。在評選環節,黃健翔、韓喬生、董路三位知名解說員擔任專業導師,國內頂尖級足球解說員評論員擔任專業評審。(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5日《南方周末》)

“解說這件事不像唱歌、選美,能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沒有什么職業優越感,而且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作息規律也是反人類的。世俗來講,我不認為它能解決一個人的核心生存問題,或者虛榮的訴求。在這些人眼里,感覺這不是最重要的,有幾個人為參加節目把本職工作都辭了。”

多年來,80后周斯晨一直以球迷自居。他每周都熬夜觀看西甲皇家馬德里隊的比賽,足球的基本規則、戰術體系都不在話下。2018年,他在PP體育制作了《足球解說大會》,一檔球迷選秀節目,恍然發覺:“自己是偽球迷。”

一期節目設置了世界杯知識競答,第一題是:“2014年巴西世界杯半決賽,德國7比1戰勝巴西,第三個進球的德國隊隊員是誰?”14位選手有12位選出了正確答案“克羅斯”。

“如果你沒有被球迷文化的正向內核影響到生活,我認為你就不是一個重度的真球迷。”周斯晨接觸了選手后感嘆。

“足球雖說有世界上最廣大的體育受眾群體,但它仍然是一個垂直領域,”周斯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懂的就是懂,不懂的人就是不知道怎么看。”他曾在湖南衛視參與制作多季“快女”“快男”節目,發現球迷選秀可以套用類似模式。

節目邀請韓喬生、黃健翔、董路擔任導師。“在發聲規范,談吐儀表這些專業層面,韓老師是當仁不讓的;黃老師在足球文化沉淀上應該說是最好的,包括他傳遞的情感,尺度的拿捏是最熟練的;董老師近幾年在網絡平臺上有獨到和個性的語言特點。”周斯晨解釋。

報名選手必須年滿18歲,不設上限。讓周斯晨意外的是,這些球迷的平均年齡只有23歲。“如果年齡層偏大,說明這個市場老化非常嚴重。”周斯晨說,“23歲是未來互聯網的主力用戶群體。”

男女比例大約是2比1,女性人數占比超出周斯晨的預期。但隨著節目發展,女性選手“到最后占比越來越小”。韓喬生認為,女性做足球解說天然地比男性更困難,現階段中國還沒有出現優秀的女性足球評論員。不過他相信,網絡解說比電視解說更適合女性,“更能夠讓女性有空間去發揮,與觀眾互動,而不只是場上的技戰術分析。”

真正見到這些球迷,做了多年綜藝節目的周斯晨感到驚訝。“我非常鮮明地發現這些人有一個共性,我們可以理解為熱愛或者執拗。”周斯晨說,“解說這件事不像唱歌、選美,能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沒有什么職業優越感,而且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作息規律也是反人類的。世俗來講,我不認為它能解決一個人的核心生存問題,或者虛榮的訴求。在這些人眼里,感覺這不是最重要的,有幾個人為參加節目把本職工作都辭了。”

“你們不知道前一天輸了六個球嗎?”

湖南姑娘李麗平做國足領喊已經十年了,圈內人稱“中國麥姐”。領喊,指在足球比賽現場帶頭喊口號的球迷。

小時候,李麗平因為中國女足隊長孫雯喜歡上足球。周圍沒有女孩子踢球,她就跟男生在泥巴地踢,球門是個鐵框框。2008年,她在深圳上大學時,第一次去現場看球。“球迷又跳又蹦,氛圍也好”,她受氣氛感染,異常興奮。

事后,李麗平托朋友向深圳球迷組織提出,想學做領喊。第一場喊下來,她啞了一兩個星期,嗓子傷得很深。十年來,她吃過國內外各種潤喉含片,比賽結束還要用毛巾熱敷,避免說話。她生長在湖南,如今很少吃辣椒了。

為了讓聲音傳得更遠,李麗平領喊時通常站在高處,全場比賽蹦蹦跳跳。有的球場沒有專門的領喊臺,她只能一只腳放在看臺上,另一只擱在凳子上支撐,中場是僅有的休息時間。

2016年,中國隊在昆明參加世界杯預選賽。李麗平記得,全場五萬人發出同樣的聲音:“中國必勝”。這場比賽,中國隊0比0戰平卡塔爾隊。

&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夏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