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自守’是西方人講述的中國故事” 專訪哥倫比亞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劉禾

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與社會研究所所長劉禾教授既是學者也是作家,從1995年出版第一本英文著作《跨語際實踐》以來,她的絕大多數著作都用英文完成。

責任編輯:邢人儼

1858年6月26日,中英《天津條約》簽字現場。在英方“非特無可商量,即一字也不容改”的要求下,中英雙方在天津海光寺內簽署了天津條約。左坐者是桂良、中坐者額爾金、右坐者花沙納,坐在花沙納旁邊的是時任英國駐東印度和中國區艦隊司令西馬縻各厘。(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5日《南方周末》)

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與社會研究所所長劉禾教授既是學者也是作家,從1995年出版第一本英文著作《跨語際實踐》以來,她的絕大多數著作都用英文完成。

1997年,比較文學研究出身的劉禾在倫敦國家檔案館做鴉片戰爭研究時,閱讀了大量中英文文獻,完成了《帝國的話語政治》一書。此書的英文原版由哈佛大學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

劉禾在研究英國國家檔案時發現,多數國內學者并不知道當年英國人把中國人叫“野蠻人”,而英國人為發動鴉片戰爭找借口卻說中國人把英國人叫“野蠻人”(“夷”字的所謂譯義),并用中英天津條約將“夷”字一禁了之。劉禾通過檔案還考證出,所謂的中國“自高自大”“閉關自守”等說法,都是先由歐美人講述,而后被國內教科書翻譯和復述。“一定要兩邊都研究,你才能把故事說清楚,結論會不一樣。”劉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在2010年出版的英文理論著作The Freudian Robot(中譯《佛氏偶人》),劉禾專門研究了人工智能、控制論、博弈論、數字媒體等信息論,以及它們與冷戰政治的互動,而這一切也與她的檔案研究有關。“嚴格地講,人工智能研究是冷戰期間出現的,當代美國幾乎所有的高科技都與冷戰有關。”劉禾說,“軍用人工智能最早在麻省理工學院和貝爾實驗室等研究基地展開。迄今為止,最尖端的人工智能仍然在軍事領域之中。”

她主編的《世界秩序與文明等級》一書,透過歷史研究,考察了500年來由西方規定的“世界秩序”和“文明等級”是如何出現的。有評論者將此書視為對西方文化霸權的批判,劉禾則認為,這種觀點純粹是誤解。“歷史研究就是歷史研究,檔案研究就是檔案研究,不是對誰的霸權批判一下就能了事。更何況,誰是西方,誰是東方?這一類的虛構也只能通過歷史研究來破解。”

2018年6月6日,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Kent Hall辦公室里,劉禾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專訪。

“夷”指外國人,“洋”指十三行的買辦

南方周末:什么機緣使你計劃寫作《帝國的話語政治》?

劉禾:我當年在英國國家檔案館做研究的時候,正好是香港回歸中國,這個研究跟當時歷史環境的變化有關系,因此我把重點放在主權問題上。此外,方法上就是如何閱讀檔案。因為我是文學背景出身的,講究細讀,所以和歷史學家閱讀檔案的路數不太一樣,那么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比如為什么中英天津條約第51條要禁掉“夷”字?我認為,以往的解釋有失偏頗,因此在書里專門開辟兩章把這個歷史公案徹底地說清楚。

南方周末:你認為以往的解釋是一種誤讀嗎?

劉禾:不是誤讀,而是話語政治。我寫英國人如何禁掉“夷”字的那一章,是在處理帝國和主權問題,處理國與國之間的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華夷之辨之所以一再被人提起,差不多每次都與外族侵略的危機有關,或與朝代的更迭有關。為什么“夷”字會變成爭端的焦點?為什么它的詞義總是在變化之中?其實,辭典也幫不了大忙?!掇o源》和《辭?!范紝?ldquo;夷”字的現代涵義有所定義,但這些辭書出現在鴉片戰爭之后,尤其是1858年以后,因此不可避免地被那一段歷史所塑造。

南方周末:一般認為“夷”指的是少數民族,還有外國人,有一種瞧不起的感覺。

劉禾:一般人的感覺是從哪來的?從教科書和媒體那里來的吧。我們當然可以引經據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