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中生有的青春 葉永青的1980年代川美記憶
1980年代的四川美院,涌現出一批創作實力與影響力兼具的畫家,以羅中立、何多苓、周春芽、張曉剛、葉永青等人為代表,他們的表現甚至被稱為“川美現象”。
責任編輯:邢人儼
1979年,張曉剛(左)、葉永青(中)、劉涌在昆明。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5日《南方周末》)
1980年代的四川美院,涌現出一批創作實力與影響力兼具的畫家,以羅中立、何多苓、周春芽、張曉剛、葉永青等人為代表,他們的表現甚至被稱為“川美現象”。展覽“1982-1992無中生有的年代”通過繪畫、詩歌、書信手稿再現了葉永青創作生涯第一個十年的真實印記。他的故事也是對那個“仍然在以各種方式產生著影響甚至作用”的青春時代的回溯與反思。
“1980年代留給我們的不僅有回憶,還有一堆值得面對的問題。今天出現在市場上競價的這些作品,有時給人一種錯誤的成就感。”
“唯一真實的感受就是饑餓、饑渴”
1978年,20歲的葉永青考上了四川美院,從昆明坐上開往重慶的火車,當時要坐兩天兩夜?;疖囬_動后,整個車廂里的人一直在悄悄地說話,聲音很低沉,發出“嗡嗡”的低音?;疖囘^了貴州,車廂里立刻就像炸了鍋一樣,葉永青頓時被四川人說話時尖利的聲音震到了,他特別喜歡那種感覺,一下子被打開了。
到四川美院的第一天,葉永青一覺睡到天亮,第二天上課,老師問,你們是云南來的?以前云南來的同學身上都有股味道。葉永青不禁愕然,盡管是友好的表達,但敏感的葉永青覺察到異樣。
云南來的同學很快聚集在一起開會,討論是不是一起說普通話,不然別人看不起他們,因為有同學嫌云南人說話太慢了,也有同學問他們是不是在街上騎大象。葉永青說,我才不說普通話,我一定要變得和當地人一模一樣。一個星期后,他就滿口成都話,因為在當時四川美院,成都人占多數。
“我要成為當地人,其實是年輕時候的一種抵抗,包括你的成長、作品、趣味,你喜歡的東西都能夠在現實當中找到,你就不停地尋找這種東西。這種東西后來慢慢解脫掉,才能做得比較圓滑。”葉永青說。
葉永青從小在昆明生活,當時的昆明不大,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口傳的熟人社會。城里所有的畫家他幾乎都認識,他和同為畫家的張曉剛、毛旭輝等人很早就相熟,幾乎是一起成長起來的。
1976年中學畢業以后,葉永青沒有去當知青,而是干起了各種臨時工——飼養員、炊事員、建筑工、代課教師,什么都干。由于沒有出路,他焦慮、壓抑、夜不能寐,天天看書,囫圇吞棗地讀。當時看的書大多沒有封面,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都是只剩一半的書。后來書店開始賣文學名著,他就連夜排隊去買。
“當時是懵懂的,每天都不知道第二天要做什么。唯一真實的感受就是饑餓、饑渴,很茫然,見什么東西都要,不會放棄任何可能性。其實我們當時什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