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薦(下) | 孫正凡的2018暑假閱讀書單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的一篇文章《中國人對科學的三大誤解》引起激烈爭論。
責任編輯:劉小磊
科普作家,孫正凡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5日《南方周末》)
最近在一個科普作家微信群里,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的一篇文章《中國人對科學的三大誤解》引起激烈爭論。吳教授在文章里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缺少科學的因素”,認為中國古代有“非常豐富和發達的技術傳統,但是沒有科學的傳統”。這個觀點在吳國盛教授的著作《科學是什么》(廣東人民,2016)中有進一步的闡釋,他認為“科學是一種非常稀罕的人類文化現象,起源于對自由人性的追求和涵養。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根本不是偶然的錯失,而是存在的命運”。
有不少同仁對“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這個觀點激烈反對:難道中國古代數千年里的眾多偉大發明創造竟然不屬于科學?但吳國盛教授的文章指出,我們以往“科學造福人類”的觀點片面強調了科學在現代功利性的一面,恰恰忽視了古代科學誕生的條件恰恰是非功利的。
當我們談及“古代科學”的時候,有兩本書可以給我們重要提示,林德伯格的《西方科學的起源》(張卜天譯,湖南科技,2013)、陳方正的《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于西方》(北京三聯,2009),這兩本書都把科學起源這個問題放在了文化大背景之下,特別是古希臘科學的誕生與古希臘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