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現實,還是煽情?醫藥界“反擊”《我不是藥神》
一位與代購者有過深入接觸的醫藥界人士提醒,這是一個復雜的圈子,有人用“情懷”做事,更多的人則是出于利益。
責任編輯:袁端端
《我不是藥神》劇照。
故事原型之一的諾華制藥頗為低調。“這是國內醫藥領域第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關注度自然高。”諾華腫瘤(中國)公關傳媒和患者關系部工作人員回應南方周末記者。除此之外,她不愿多言。
醫藥圈流傳著一種說法:“靶向藥之所以昂貴到要賣幾萬元,那是因為你買到的已經是第二顆藥,第一顆藥的價格是數十億美金。”言下之意,天價藥不能歸罪于藥企貪婪,而是研發成本巨大。
“不要只看到代購群體正義光鮮的一面。”一位與代購者有過深入接觸的醫藥界人士提醒,這是一個復雜的圈子,有人用“情懷”做事,更多的人則是出于利益。
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是,在專利期過后,專利藥的價格一般會出現斷崖式下降。但在國內,不少原研藥并沒有體現出這一點。
片子還沒公映已成爆款,觀眾幾乎“零差評”,在豆瓣苛刻的影迷眼中都取得了9.0的高評分……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太火了。
病人的求生意志、藥販子的道德抉擇、醫藥公司的商業追求,種種矛盾都在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中得到展現?;蛟S是觀眾們的熱情實在等不及了,原計劃7月6日上映的電影,提前到了5日零點。
有人一眼就看出了原型——徐崢扮演的主人公“程勇”,和當年印度抗癌藥“代購第一人”陸勇,一姓之差。片中提到的抗癌藥“格列寧”,和真實世界跨國藥企瑞士諾華制藥的“格列衛”,也只差一字。
但在醫藥圈,影片卻迎來了另一種“炸鍋”。
或許是看慣了生死,又或許是對于醫藥行業的特殊性有著比常人更多的了解,醫藥界的心態頗為微妙。
“但愿,我的擔憂純屬多余。”2018年7月2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醫師柳光宇在觀影后感嘆。普通人看到了醫生的見死不救、藥企的唯利是圖,但作為醫療界人士,他體會更多的卻是故事背后的巨大悖論。
拋開藝術創作不談,醫藥作家劉謙不支持為走私藥販洗白,更反對將板子打在藥企身上。“用簡單的思路解決吃不起新藥這個全世界難題,只會越搞越亂。”
“電影多大程度反映了事實?”醫藥投資圈人士王毅(化名)直言,“說得不好聽,這是在博同情。”
喧囂中,故事原型之一的諾華制藥卻頗為低調。“這是國內醫藥領域第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關注度自然高。”諾華腫瘤(中國)公關傳媒和患者關系部工作人員回應南方周末記者。除此之外,她并不愿多言。
藥企就是奸商嗎?
或許是為了制造沖突,研發出新藥的藥企成了影片中屈指可數的“反派”。一堆病人堵在“諾瓦公司”門口,扔出像糞便一樣的東西,責怪藥價太高。不少醫藥界人士覺得自己被妖魔化,還被推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