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物具有與潮流對接的潛力?博物館“數字化”探索與“接地氣”實踐
“我們不能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如果說我們現在的考古發現、考古成果不足以支撐數字化的展示,那我們寧愿不去做?!?/blockquote>責任編輯:邢人儼
2016年10月11日,攝影師在敦煌莫高窟第148窟拍攝臥佛。
“比原來的尺寸放大8倍都不失真”
對于敦煌研究院來說,眼下最迫切的仍然是,壁畫等文物的保護問題。由于自然原因,莫高窟的壁畫、彩塑等文物的所處環境脆弱,實物保護難度很大。從1980年代末起,敦煌研究院就開始著手將石窟數字化,目前已完成了敦煌石窟180余個洞窟壁畫的數字化采集,三維重建了20身彩塑。這比原來的臨摹方式要快得多,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先堂介紹說:“我們幾十年才臨摹了15個洞窟。”
敦煌研究院將這些措施稱為“數字化保護”——一方面,通過影像記錄、數據采集,洞窟藝術得到保存;另一方面,游覽與觀賞活動得以遷移至洞窟的現實物理空間之外,減少人工活動對洞窟的影響。
在數字化采集工作愈加完整之后,實際開放的洞窟的數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張先堂說:“這是基于現在的游客越來越多,去年達到了172萬。因為來的人越多,給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效益越大。但是敦煌的洞窟受不了。”
據敦煌研究院評估,如果莫高窟每年的游客人次達到200萬,他們就面臨緊張的局面,如果達到300萬,就有可能承受不了。由于病害和洞窟空間大小的限制,敦煌的492個洞窟,真正適合開放的只有一百二十多個,但近幾年,游客人次卻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遞增。“我們也不能完全關閉不看,但是會讓大家更多看數字化的。”張先堂說,“這是需要社會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