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女主譚卓:榮辱不驚是一個人的體面
“我對明星、演員這個東西沒有代入感,所以我能做到隨時離開”
圖 / 本刊記者 姜曉明
“我對明星、演員這個東西沒有代入感,所以我能做到隨時離開”
電影《我不是藥神》拍攝間隙,演員們喜歡惡搞尋開心,在馬路上狂奔假裝認錯人,騎單車追逐打鬧。有一次在南京,譚卓站在馬路邊的柱子上對著行人一本正經地唱“南京歡迎你”。徐崢在一邊看著,幽幽地說,“再瘋兩天吧,等紅了就不能這樣了。”譚卓心想,“啊……紅了?又怎么樣呢?”
電影上映前,譚卓請幾位業內同行吃飯。披肩發、素顏、圓框眼鏡,罩一件紅色T恤裙,因為遲到了幾分鐘,她一出現就嚷嚷著解釋,“馬上要演一個拳擊手,剛練拳去了,練得我手臂都壯了一圈。”緊接著張羅大家開吃,“這家潮汕火鍋特別正宗,你們快喝點這個湯。”
那頓飯從晚上7點一直吃到夜里12點,譚卓嘴里別根牙簽,聽在座的人聊電影、聊演員、聊八卦,像旁觀者一樣跟著唏噓、感嘆。
第二天,我們在譚卓很喜歡的一家書店采訪,她講書店設計、陳列的興致遠高于聊自己所處的圈子。“我對明星、演員這個東西沒有代入感,所以我能做到隨時離開。”
如她所言,2009年憑借婁燁電影《春風沉醉的夜晚》提名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之后,譚卓只在《Hello!樹先生》《小荷》等幾部小眾影片和話劇《如夢之夢》中露面。2015年,她甚至跑到美國待了一年,身邊朋友都說她“息影”了。
《Hello!樹先生》
最近兩年,因為“對表演有了一些想法”和“需要賺錢”,譚卓的銀幕形象多起來:《追兇者也》里的坐臺小姐萍姐、《暴裂無聲》中失去孩子的農村母親翠霞、《我不是藥神》里為了救患慢粒白血病的女兒而去跳鋼管舞的媽媽思慧。這些角色戲份不多,都有“功能性”的意味,譚卓說她能做的就是賦予人物“生命感”。
導演、編劇忻鈺坤記得,《暴裂無聲》中,譚卓的大多數戲份是坐在家里的炕上,拍攝間隙,調整機位、燈光的時候,她還是在那個場景里一動不動,“她要尋找環境的反射和刺激,不能有太多的干擾。”
電影中有一場戲是翠霞向丈夫講述孩子找不到了,拍攝時第一鏡譚卓就哭了。第二條,譚卓眼里含著淚,還未哭出來,嘴唇抖動著,忻鈺坤把這條剪進了成片,這是他沒有預想到的處理方式。他說,他寫劇本是強劇情的,對人物的投入會有所削弱,譚卓幫他把這部分從五分補到了十分,“這會使我從此改變對角色和演員之間關系的認識。”
“譚卓是可塑性非常強的女演員,她的詮釋沒有過多的痕跡,人物是真實的,所以能打動觀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