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捉姜文,那個中國電影的熊孩子
“多義性”是姜文電影與生俱來的基因特征,也是姜文電影的輿論標配。
責任編輯:謝曉
《邪不壓正》。
在謎一樣的中國電影叢林里,形形色色的身影穿梭騰挪。有裝小白兔的,也有裝大尾巴狼的。
姜文出沒的次數不算多,但每一次都會鬧出巨大的動靜。這次輪到《邪不壓正》,動靜鬧得格外大。
動靜大的原因在于:每次姜文出現在哪里,哪里就會成為叢林的中心與焦點。于是也自然就有了來自不同視角的不同觀點,“多義性”是姜文電影與生俱來的基因特征,也是姜文電影的輿論標配。
從青春期動物兇猛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到足智多思的《鬼子來了》和《太陽照常升起》,再回到孩子氣的“北洋三部曲”,姜文電影完成了第一圈螺旋式上升。而在“北洋三部曲”中,《邪不壓正》的孩子氣尤勝于前兩部《讓子彈飛》和《一步之遙》。
所謂電影的“孩子氣”,大概有以下幾個特征:在市場份額上滿懷自信地爭強好勝;在藝術追求上不介意打破瓶瓶罐罐;在內容風格上不吝大耍小聰明與大搞惡作??;在敘事語言上保持一種我行我素的未來感和優越感;在故事情節上小心翼翼地觸碰軟色情與硬暴力的禁果。
基于此去理解,就不難欣賞《邪不壓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